陳嘉庚從國內轉道而來,首先到了位于鎮越縣縣府所在地易武的先鋒軍后方基地。
易武原是茶馬古道的之一,因為茶葉的生產和交易,這里曾經是繁榮的邊疆小鎮,幾十家茶莊商號聚集于此,最多時人口超過十萬。此時已經有些沒落,但鎮子的底蘊還在,易武又是邊境地區有名的漢人聚集地,在這里安置軍屬和民眾總比在邊境蠻荒地方便多了。
“這是我們的被服廠。”李衡指向一處道。
為了安全和方便管理,先鋒軍的營地被劃歸一處,在城鎮外的一角。為了安排這些軍屬和民眾,大小的廠子很快建立了起來。
人有了工作,就在一個集體中有了自己的位置,才會很快穩定下來。
趙易沒有考慮安排農業人口的問題。
東南亞地區糧食向來豐產,無論是緬甸還是泰國都還是稻米出口產地,受到戰爭影響,民間糧食交易銳減,但還是可以買到糧食。先鋒軍現在不足萬的人口糧食消費,還影響不到周圍糧食市場的大幅波動。
現在周邊從事農業的人口那么多,先鋒軍就這么點人,趙易也不想浪費在農業生產上。于是包括那些以前目不識丁的農夫,也集體轉入了工人行列。
青壯基本都轉入了軍隊,剩下的婦女才是工廠主力。
陳嘉庚一看就明白先鋒軍的狀況,他只是掃了一眼那些身著統一工作服的女工,看向她們正在生產的迷彩服和迷彩的單兵攜行具。
以他的身份,先鋒軍現在的工廠對他不需要保密。
被服廠中,那些生產的夾被、床單和軍毯,以及綁腿、子彈袋、布鞋等,并不足為奇。國內的被服廠都是如此,吸引陳嘉庚注意的是別處沒有的迷彩裝備。
“這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這是裝彈藥的,這里是裝水壺的,這里是放防毒面具,這里是放工兵鏟的,這里是”李衡見陳嘉庚感興趣,就拎起一件帆布單兵攜行具,給他介紹起了上邊的功能。
迷彩服很簡單,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倒是攜行具,仿造了美國1972式單兵攜行具,多了一些功能。
畢竟是總結越戰考驗生產出來的,在不值得生產戰術背心的情況下,這一款經過了模塊化改進的單兵攜行具無疑性價比很高。
“你們還裝備防毒面具”陳嘉庚詫異的問了一句。
這年頭中央軍也鮮少裝備防毒面具,主要是價格高,很多高層心中認為,還不如多買一點武器。真要碰到日本人的毒氣,就只能自認倒霉。陳嘉庚知道些情況,才詫異先鋒軍這么一個小隊伍竟然裝備防毒面具。
“我們從繳獲了一部分,從國內購買了一部分。但國內產量不足,也是急需。我們準備自己生產,用椰殼制取活性炭的效果不錯。”趙易最后點了一句。防毒面具的橡膠和椰子殼等原料說不定還得勞煩一下這位華僑領袖。
“哦”陳嘉庚點頭不語,眼睛從那十幾臺縫紉機上掃過,看到了另一個房間堆放的軍靴,同樣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