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煤炭月開采量已經達到了330噸。主要是褐煤,主要用于動力煤,供應蒸汽機的動力以及兩部蒸汽發電機用煤。”
現在先鋒軍已經開出了四個小煤礦,儲量不足,勞動力也是剛剛從新國內難民中解決,產量有限,一天剛過10噸。這個數字和后世動輒用億來表示的數字差別太大,但眼下也能勉強夠用。再多的產量運輸也供應不上。先鋒軍中現在卡車已經有三十多輛了,但油料有限,根本不會挪作他用。煤炭運輸還是靠人力小推車,主要供應工業用煤。日常的民用燃料,守著到處的林木,自然還是用木柴。
“我們缺少煉焦煤,不過我們暫時也不需要高爐和焦炭。我們的1噸電爐正在做最后的調試,過了年就可以煉鋼了。”李衡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成就。
電爐是從國內一個民營鋼鐵廠購買的。
抗戰讓國內的鋼鐵需求猛增,民營鋼鐵廠也不斷增多。在42年夏天之前,國內的民營鋼鐵業也算是進入了黃金時期。可好景不長,國內通貨膨脹導致原料上漲,稅賦也在增加。政府調節不利,導致西南地區的生鐵相對性的開始滯銷,西北地方卻鬧起了鐵荒。
西南地區現有的煤炭不足,鐵礦不足,導致西南地區的鋼鐵產能開工不足,部分設備閑置,甚至部分人員開始失業,川蜀地區已經有鋼鐵廠開始倒閉。
先鋒軍很輕松的托關系買到了一套電爐設備,雖然只是一噸的電爐,卻是先鋒軍工業極其重要的一塊基石。
自己能生產鋼鐵,才能擺脫目前材料不足的瓶頸。美國人的鋼管和外購的鋼材已經快用完了,隨著先鋒軍的擴大,也不能只指望美國人的一萬根槍管。
李衡的一些設想也終于有材料可以實現了。
“為了保障電爐的正常使用,我們下一步將加大煤炭的供應力度,我們的1號水電站也將在2月份投入使用。屆時,我們的電力機組功率將超過1300千瓦。”
現在先鋒軍電的用途主要還是保障電爐的良好運轉。現在先鋒軍的電力機組功率剛過一百千瓦,根本供不起電爐,哪怕是一噸級的。
從國內石龍壩水電那邊終于運來了閑置下來的那兩臺240千瓦水電機組,南塔河干流上建水壩難度較大,可地盤上山多水多,在南塔河的一條支流上選好了一處,不考慮升級,只考慮現在急用,可以滿足兩部水電機組的應用。另有一套國內購買的75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終于可以讓電爐放心使用了。
這些都是錢堆起來的,可也值得。
有了煤炭,有了電力,還有了鋼鐵,還有正在試驗的煤化工,正在手工作坊冶煉的銅礦石,以及擴充到了一百多臺大小機床設備的軍工機械廠,先鋒軍的軍工體系慢慢地壯大了起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