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人數不能再多了后勤供應太吃力了。”等到18個作戰主力團的編制已滿,李衡就找來訴苦了。
先鋒軍戰斗力的提升,除了福利待遇的提高、嚴格的訓練、紀律的嚴明和各種戰術的先進外,最明顯的就是武器裝備的提升,尤其是沖鋒槍、機槍以及迫擊炮的普及使用。
比如遠征軍的那些老兵,拿著一支毛瑟和拿著一支沖鋒槍的作戰力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在東南亞多叢林的環境下,換裝的45式沖鋒槍配合先鋒軍的叢林戰術,怎么也比日本人的三八大蓋犀利。
這些自動化武器帶來的不僅是戰斗力的提高,還有后勤的巨大壓力。
前邊有德國人在歐洲用3840沖鋒槍開出了一條勝利大道,國內怎么會意識不到沖鋒槍的威力只是囊中羞澀,后勤運輸條件也達不到。
抗戰結束后,在美國援助下裝備上美械自動化的中央軍很快就體會到了后勤運輸條件的壓力。現在他們只是眼熱,就算美國人可以空運沖鋒槍,他們也沒錢買,也用不起。
提前抱上了美國金大腿,拔了幾根金光燦燦的汗毛,超過六千萬美元的貸款就足夠讓先鋒軍裝備一新了。
畢竟中央軍要養的人太多,不管吃不吃空餉,據陳誠說的,吃軍糧的就有720萬,而先鋒軍所有吃軍糧的也不超過40萬。
其中12萬主力作戰部隊,5萬軍工人員,7萬包括工兵在內的后勤人員,15萬建設兵團。
但僅僅供應那三個師滿編的12萬部隊的費用,就足以讓中央軍養出一百萬軍隊來。
12萬軍隊的武器裝備比駐印軍的英式或者美式裝備還有精良,這都是用錢堆起來的。趙易他們不愁錢,美國人也不愁借,但彈藥供給一直是個難題。
先鋒軍的彈藥補給,尤其是沖鋒槍彈藥補給施行111制度。
就沖鋒槍而言,就是訓練出一個用沖鋒槍的合格士兵需要用一個彈藥基數的子彈,作戰時候軍隊需要至少攜帶1個彈藥基數的子彈,后方需要準備1個基數的子彈以備萬一。
沖鋒槍的彈藥基數,先鋒軍采用了300發。訓練時候用的子彈大多數是復裝彈,可以不考慮,但其他兩個基數的子彈卻是需要新生產的子彈,避免戰場上出意外。
“即使已經擴大了生產,受制于金屬銅和火藥的產量,我們也只能生產三百萬發左右,火藥還得考慮復裝子彈的生產。”李衡在生產報告中,已經提到了三百萬發這是現有條件下生產的極限,從年初的月產一百萬發到現在的產量,李衡已經盡力了,至少到年底前沒法再提高產量了。
八月份的戰斗幾乎把先鋒軍的存貨消耗一空,不再繼續打下去除了戰略上的考慮,也有后勤不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