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快”李衡略有些吃驚,他沒想到林同驊的那一組,會那么快完成運5的仿制。
轉頭想一下,也不覺得奇怪了。
徐舜壽那邊是先進的單翼機,換了發動機,速度提升到三百多,也不算慢,尤其是教練機還要考慮安全和種種訓練問題,眾人是頭一次接觸,雖然有初教六參考,不免也要從頭摸索。
說實在的,運5運輸機并沒有太多先進的技術,完全靠安東諾夫那驚人的系統整合能力,恰到好處的把各種普通的技術拼接在一起,打造出了一款性價比極高的輕型運輸機。
林同驊這邊的眾人早就熟悉了雙翼機,抗戰前得來的很多飛機知識都是雙翼機的,知識點更熟悉。
一開始趙易還擔心發動機改變會影響運五。
“不用擔心,活塞5大約五百多公斤,r1830發動機也是五百多公斤,我記得有款1200馬力的甚至比800馬力的活塞5還要輕一點,最多這個14缸的大黃風比9缸的活塞5尺寸大一點,但對于速度慢的運輸機來說,好修改。只要原理相通,整個機體放大一點也不要緊,還能為以后升級留出空間,反正動力足夠。”李衡倒是不擔心。運5這樣的設計并不算難,后世都能成為航校學生們的作業。真正難的是制造。
還有一個原因,李衡也知道。
雖然當初把分成了兩組人,兩個項目,但兩個項目還是有交流,運5的設計完成也有徐舜壽那一組的功勞。林同驊這樣大家出來的人,也懂得借助師長們的力量。
運5的一些不算機密的設計,是可以和國內那些專家們合作的。
國內的那些老學者雖然對單翼機的知識點有些跟不上,但同樣對雙翼機很熟悉。華夏國內現在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大部分人才要么被先鋒軍搜刮,要么掛上了合作的牌子,集中力量搞運5這款運輸機,速度自然就提升了。
“發動機的問題很快會解決。”黃志千皺了皺眉頭,做了個保證。
他當初從八莫發動機廠跟著先鋒軍撤退到滇省,后來雷允飛機制造廠不再建設,他一時沒有了著落,還是李衡發現他的大名,磨著邀請,在42年底就加入了先鋒軍,算是先鋒軍航空領域的老人了。
和雷允飛機制造廠出來的那些人一樣,他們最初投身軍工槍械制造,后來先鋒軍有了飛機,才逐步成了飛機修理廠的員工,再后來終于又恢復成了飛機制造廠的員工。
黃志千沒有走航空專業的老路,反而因為先鋒軍的特殊情況和之前在八莫發動機廠的經歷,對發動機關注的多一些。這一次大黃風發動機的研制,他也參與其中。大黃風不同于小黃風,并沒有進行改良,直接逆向測繪了美國原版貨。但材料和機械加工精度的問題,還是讓制造出了問題。
“我們制造水平還些差,要不我們先用進口的美國發動機,畢竟這是飛機,一旦發動機出問題,損失可是很大。”有人提議道。
李衡心頭一緊,想到了后世。
后世華夏的一些發動機就是因為性能不佳,問題很多,被人擔心安全問題,得不到應用。沒有試錯,哪里來的后邊的正確試錯都是有代價的,沒人承擔試錯復出的資金和政治上的代價。
“我敢”李衡想到了自己現在的情況,終于心中一松,“權力有時候也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