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運輸任務,都只能靠美國人。
“我們根據地,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缺少緊急情況下的交通手段,一直通過美國人進行調運,耽擱時間不說,也容易受制于人。我們需要發展我們自己的運輸機體系。”這是很早以前,趙易就一直有踢開美國人自己發展的意識,為此特地圍繞r1830發動機計劃了一系列方案。
單發的是仿運五,雙發的是仿c47。
c47運輸機經過了二戰的考驗,是一款很安全的運輸機,性價比也不錯,趙易就是看中了它的安全耐用才選中了同樣性能穩定的r1830系列發動機。
這款發動機在二戰前就被各國仿造,技術要求也不算太高,也容易從美國人那邊得手,不像r2800雙黃蜂有種種限制。
趙易也不打算追求更好的r2800雙黃蜂,畢竟一段時間內夠用就行,活塞很快就會渦槳大規模代替,并不需要更強的雙黃蜂,甚至是巨黃蜂。
趙易的判斷很準確,美國人對先鋒軍求購r1830的技術并不在意,還服務到家,派出了技術人員解決仿造的部分難題,這一切都看在先鋒軍掏出了真金白銀的基礎上。
加上華夏國內人才和技術的積累,仿造r1830的過程很順利,但仿造運5的過程卻遇到了不少困難。
當初李衡還是把運5想得太簡單了,沒有樣機模仿,在只有三張照片和一副圖示,幾個數據的情況下,在改變了發動機和部分尺寸后,很多東西都需要從頭開始。
也多虧了選擇的運5是架雙翼機,華夏國內的一些航空專業人士對雙翼機還算熟悉,有不少的技術和人才積累,減少了許多麻煩。
仿造運5在去年就已經順利的出了方案,但之后出了樣機后不斷出現問題,現在這款樣機已經是第4版了。這也不是首飛,這次試飛已經是這架樣機的第七次試飛了。經過改進和調試,前邊兩次試飛都很成功,這一次沒問題,就可以直接定型生產了。
“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運輸機了”李衡急忙給趙易和葉關報喜。
“運5,不,運1成功了”趙易也不由驚喜萬分,“這樣以后的點對點運輸就有著落了。”
當初為了給這架運輸機起名,不少人還起了爭執。
有人以年代取名,準備叫運44或者運45;有的則是和日本人一樣套上一個文雅的名字,比如彩云之類的;趙易三人的運5版本倒是拿不出手了,畢竟現在還是四十年代,要喊運4太難聽了。最終,趙易三人選擇了運1的方案,畢竟這是先鋒軍研制的第一款運輸機,也是華夏研制也準備大規模生產的第一款較大型運輸機,所以有人還給他取名為華運1號。
綽號是趙易三人給的,很有紀念意義的豐收,和運5差不多。
無論是什么名字,趙易更在意這款運輸機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