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還不覺得運輸機的急迫,可開辟馬來亞根據地時,他感覺到了美國人那些運輸機的局限性。
要運送物資時,首先得跟美國人協調配合,根本沒有秘密可談,也需要受到美軍行動的限制。更重要的一點是,c47偏大了點。
本來這是個優點,但在有些情況下卻成了缺點,東南亞很多地區沒有足夠的降落空間,金馬倫空降開始不得不多依靠傘降。傘降畢竟不如機降靠譜。
這時候,趙易才想到了運5,加快了仿運5的研制。
新研制的運1只是汲取了運5的優點,并加以改進。
新的運1尺寸更大一點,畢竟發動機在重量差不多的情況下,從9缸的730多千瓦,變成了14缸的895千瓦,之后還會不斷提升功率,升級發動機,超過一千千瓦。
尺寸大主要是調整機艙內的空間,為以后升級打好基礎,機翼也進行了調整,獲得了更大的升力,加大了一點航程,為以后的島嶼運輸留出更大的余地。
速度變化不大,最大時速穩定在260公里左右,巡航速度也穩定在160公里左右。作為一款雙翼機,根本就不指望速度混飯吃。趙易只需要一款穩定的運輸機,可以起降那些沒有機場的地方。
為此特地加強了運1的起降功能,就連載重量都可以妥協,換來了在160米左右的起降距離,最關鍵的是經過美國人和德國人一起配合完成的起落架更皮實耐用,完全可以在一般平地上的起降。也就是說,以后只要有一塊稍平整的草地,運1就能起降了。
為了更大范圍的應用,運1還預留了浮筒的位置,稍一調整,以后找一條河流,甚至一個小湖泊,就能安全降落運1了。
載重量做了點犧牲,但依舊保持運5的15噸。
新的運1還設置了后艙門,以后不僅可以用來訓練傘兵,就是有些任務,也可以搭載十幾名傘兵執行跳傘任務了。
“有了這架運輸機,我們就可以方便戰時后勤補給了。”徐公達也喜道。
有了這架可以靈活機動降落的運輸機,就可以直接在前線起降,縮短運輸時間。不至于在緊缺彈藥的時候,不得不停住腳步收縮了,哪怕是一架運1飛抵前線,15噸的物資也能改變一場戰斗。
“人員調配,救災物資,偵查測繪,需要飛機的地方太多了,就是不知道這款飛機產量怎么樣”已經從美國返回的方文治也眼熱這款運輸機,不過他也明白運輸機首先要確保軍用,但愿有多余的可給地方政府,方便民生。
“眼看戰爭即將結束,美國人正在減產,我們已經從美國人順利訂購了一些生產設備。你搭乘飛機回來的,貨船到這里還得一個多月。經過調試,我們可以確保一天一架的產量。”李衡呵呵笑道,“組建起來的一整套生產線還能生產發動機和c47運輸機,以后就可以自給自足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