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積極配合交通運輸部的工作。”參會的水利部代表黃萬里向俞大為點了點頭。
建造水庫和水壩是水利部的事,黃萬里也不推脫。
即便是沾了家里的光,他在國內也并不得重用,確切的說是整個水利在現在的華夏國中都不受重視。
水利利百年。人人都知道水利的重要性,但水利耗費的巨資卻讓人人退縮。那些地主們投資不起大規模水利工程,也不需要投資就能維持一次次災害后掠奪積累下來的良田,把大筆資金投入軍費中的老蔣政府也沒錢投資,就算有錢也不會投資對他們來說很難很快收回成本和利潤的水利上,除非是下邊的各層關系要借助水利來分國家的錢。
抗戰讓華夏國內的水利更是無力維持,黃萬里在國內無用武之地,被先鋒軍邀請來了南洋。
手邊后世的資料少,民國興修的大規模水利設施也極少,趙易三人對民國時著名的水利專家也就知道寥寥的三個人。
他們原打算邀請實干的李儀祉,缺不知李先生早就在38年病逝了,另一個后世被翻出來的靠天賦吃飯的大地主王同春也早就過世,剩下一個知名的也就黃萬里了。
“無論怎么說,黃萬里至少能做到實事求是的說話,有這一點就足夠了。”趙易對黃萬里很是認同。
后世黃萬里是被過渡消費了。
受限于歷史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所有的意見都正確。在那個時候,能站出來呼吁提醒,讓人們意識到那些風險,想辦法避開某些預言的發生,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不過才加入先鋒軍沒多久的黃萬里資歷還欠缺一點,現在只是水利部的副總工程師。
水利部部長是先鋒軍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潘竟成,42年投奔先鋒軍的南洋華僑,今年剛過而立之年,是李衡手下五虎將之一。
先鋒軍的工業生產基本都是李衡在管理,手下有五個比較著名的能手,在東聯國建國后,也各執掌一方。
在歐美學過水利的潘竟成從加入先鋒軍一開始就跟著李衡,先鋒軍最早時候建設在南塔河上的1號水電站就有他的功勞,之后疏通湄公河航運,建設新的水電站,他已經不需要李衡多操心了。雖然他不是當初的28人團之一,但資歷深厚,勤勉實干,成了水利部的第一任部長。
水利建設需要調集建設兵團,甚至出動正規部隊援手,沒有深厚的資歷,難以服眾。黃萬里或許技術水平更高,但這一點就被擋在了部長人選之外,交際指揮能力也不是他所擅長的。
就連技術領域上,黃萬里也不算不上先鋒軍水利人才中資歷最深的。
在熟悉了這個時代的各類人才后,沈百先、李書田等已經在政壇穩固的人物雖然請不來,但先鋒軍還是邀請來了徐肇南。
躲在魔都當寓公的他被勸動,成了萬象新建起的河海大學的第一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