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的農業部還有個專門研究農田水利的水利專家沙玉清,也是43年被請來先鋒軍的老資格。就連44年同一年和他加入先鋒軍的宋希尚資歷也比他老一些,現在是水利部的總工程師。
宋希尚很務實,不過出于前世的喜好,趙易三人也希望多聽一聽黃萬里的意見。于是,在不需要水利部巨頭們參加的會議上,黃萬里也就成了水利部的一個代表,以供三巨頭們平時咨詢。
就像這次只談水運規劃初步探討,重點還在是在交通運輸。
“公路建設也需要增速,需要盡快修葺主干道公路,尤其是柏油公路改造計劃。”俞大為繼續提議道。
鐵路即便是充分利用上了拆卸自日本的鋼軌,依舊受限于各種物資的緊缺,一時難有大規模的發展,反倒是公路更容易修筑。
“要充分利用起那些美國卡車。”趙易也認可公路的發展。
美國人處理戰爭物資,那些卡車是一大項。
以差不多廢鐵收購的價格,先鋒軍采購了各型號的卡車近3萬輛。
“雖說買不如造,但這些美國汽車性價比很高,結實耐用,也經過了東南亞氣候的考驗,不買可惜了。有了這些卡車,可以盡快完善我們的后勤體系。”趙易沒有那么死板,只追求自產化。利用美國人特地發放的貸款,先鋒軍在戰后把美國人的那些本來要處理的交通工具大部分都留下了。還另外多發出了2萬輛的二手美國卡車訂單,正在逐漸從日本等地運來。
包括戰時的美援,先鋒軍前前后后一共會擁有美國各型卡車7萬余輛。
加上各類零配件和油料,這筆售價達兩千余萬美元的大單讓美國上下笑開顏,直接無視英法的抗議。
不過一張溝通各地的交通網,不止需要車,還需要人和路。
得益于趙易三人的重視和美援條件的支持,僅僅先鋒軍從軍的在編司機人數已經突破了6萬,南洋民間也有較高的司機比例,人員對先鋒軍來說并不是大問題,需要大規模投入的是道路。
“公路更適合人海戰術,而我們現在勞動力還不缺。”李衡也覺得大力發展公路更適宜眼下的條件。
先鋒軍真不缺勞動力,大量未分配農田的移民青壯不說,可以高效率修筑公路的建設兵團不談,僅僅日本俘虜和各地動蕩抓獲的改造分子就足以大量的免費勞動力。
除了各地礦場勞動力外,修筑公路也成了消化和消耗這些勞動力的途徑之一。
戰爭破壞了各地的道路,原來各國之間的隔閡也讓道路系統不完善。目前先鋒軍以恢復原有道路系統為主,溝通各國原有的主要干線,先抓干線公路,暢通干線大動脈,并酌情進行加寬和柏油化改造。
“能改造成柏油公路就太好了,可以防水損,只是南洋氣溫高,需要控制好柏油的配比。”跟在俞大為身旁的李溫平對李衡對柏油化的認可很是高興,但還是提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