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戰略上的改變,讓沿海軍事工事緩解,才節省出了大量的鋼筋水泥,可以投放在其他項目上。
“這點鋼筋水泥產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有很多項目需要上馬。”在一次私下聊天中,趙易卻對李衡提醒道。
雖然對外宣稱是調整期,但很多項目規劃已經陸續上馬。
沒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形式,趙易三人卻提出了一個十年規劃,扎扎實實的在按照打造工業基礎的路子在走。
不求貪快,趙易三人只求從45年底到55年建國十周年期間,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這對鋼筋水泥的需求是海量的,就算是平攤到十年間,每年的需求也是驚人,更何況民間需求也在日益增長,這點產量也扛不住多久。
“現在我們能很快把水泥產量提高,是因為從德國日本等地搜刮的設備起了作用,但到了五百萬噸想要繼續提升就有些難度了。要么需要我們造新設備,要么進口新設備,或者技術升級”趙易是希望最后一條能發揮更大作用。
“水泥的產量我不擔心。”李衡沒見過豬跑,最起碼吃過豬肉,“新型的干法水泥生產技術說破了,也就是多了個懸浮預熱和預分解核心技術。我雖然了解不多,但大致的原理還知道點。多做做試驗,我想難度并不算很大,畢竟這個技術在五十年代就出現了。升級改造后,三到五年內水泥產量提升到千萬噸沒問題。再加上火山灰水泥的大規模使用,只要煤炭燃料能跟上,十年后產量再翻倍也沒問題。”
“真沒問題”趙易有些摸不準,美國人在二戰前的水泥產量不過也才兩千多萬噸。華夏后世水泥攀升到兩千萬噸時已經六十年代了。
“老大,十年后已經55年了。水泥這東西要暴產,還真沒多少技術含量。十年時間,不說設備了,人才我們也能培養起來了,多設幾個廠,產量還能不提升而且這可是新型的干法水泥生產技術,只要思路對了,產量提升是很快的,翻倍都輕松。就像我們煉鋼,只要吹氧轉爐技術一出,鋼鐵產量嗖嗖地往上漲。”李衡順便也扯到了鋼鐵產量上。
現在東聯國的鋼鐵產量有些低,不過李衡同樣有信心快速提升,信心來源就是科學技術的提升。
二戰的生死存亡之爭讓科學技術來了一次大爆發。戰爭技術后,大量的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為人所熟知。戰前就有相關思路的吹氧轉爐就是其中之一。
五十年代吹氧轉爐的成熟,一下子點爆了全球鋼鐵產量。不說能耗上的差距,普通情況下平爐煉鋼一次怎么也得需要6到8個小時的時間,而吹氧轉爐只需要二十多分鐘,就算加上其他輔助工作,最多才一個小時。生產效率翻倍的提高。
“現代科學是建立在試驗基礎上的,只要方向對了,多試驗幾次甚至幾十次幾百次,總能成功的。”李衡對點出吹氧轉爐技術樹也很有信心,吹氧轉爐的名字已經點出了其中的原理,無非是上吹下吹或者綜合吹的各種實驗,方向正確了,總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