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做法不同,餅絲的切法也各不相同。
就拿燴餅來說,所用到的餅絲大概十來厘米長,六七毫米寬,一定用骨湯燴制出來味道才最好,而且十來厘米的長度,正好一嘴吃得下。
至于做炒餅用的餅絲,就要更窄一些,這樣才能在猛火快炒中入味兒,而且也容易搭配配菜。
至于燜餅的餅絲,同樣要六七毫米寬,但是長度就沒有限制了,要盡可能的長,這樣會有種吃燜面的感覺。
燜餅的做法,其實跟燜面很類似,都是先把肉丁炒香,再倒水燒開,放入餅絲或者面條小火燜制。
不過也有區別,比如燜面用的是生面條,而燜餅用的則是烙熟的餅絲,所以在制作的時間上有很大區別。
燜面因為是生面條,比較吸湯汁,但是燜餅相對來說就比較一般了。
不過燜餅里面可以加高湯,比如豬骨高湯之類的,這樣可以增加香味兒,但是燜面只能用水,因為生面條嘛,加高湯的話容易糊鍋底。
徐拙把餅從中間切開,然后把切口那條邊對齊,開始切餅絲。
跟切手搟面一樣,間隔六七毫米下刀,然后切成長條。
不過手搟面比較薄,而餅絲挺厚實,六七毫米的厚度,幾乎跟寬度一樣了。
再加上已經烙熟,所以餅絲切起來稍稍有點費勁。
等徐拙切好餅絲后,他看了看系統的倒計時,居然還有二十多分鐘。
用建國和的面和放冷庫里加速降溫確實能節約不少時間,但是具體做出來的燜餅味道如何,就不好說了。
所以徐拙并沒有因為還剩二十多分鐘就沾沾自喜,反而有些小緊張,因為這二十多分鐘的時間,只夠做一鍋燜餅的。
一旦失手,他連彌補的時間都沒有。
炒鍋進行滑鍋,燒熱后放入豬油,等到豬油化開,鍋里冒出縷縷青煙的時候,徐拙往里面放入五花肉丁進行煸炒。
用豬油炒豬肉,其實并不太好,因為那樣豬油的香味兒就太濃烈了。正確的做法是葷油炒素菜,素油做葷菜才對。
不過剛剛季文軒特意說了豬油的事兒,說明他年輕時候特別喜歡吃豬油,所以為了讓他找到年輕時候的感覺,徐拙把植物油換成了豬油。
鍋里的肉丁炒到表面焦黃的時候,徐拙往鍋里放入蔥姜蒜爆香,然后加入生抽老抽增色提味,又放入食鹽白糖增加味道的層次。
做完這些后,把切好的卷心菜絲放進鍋里,翻炒幾下后倒入一大碗豬骨高湯。
有的地方做燜餅,還喜歡加入甜面醬和黃豆醬,不過這次徐拙沒放,因為季文軒他們年輕時候,甜面醬還沒這么大的應用。
另外就是,一旦放醬就會壓住食材本身的香味兒,使得這道美味只剩下了醬香味兒。
這對于挑剔的國宴主廚們來說,絕對是不能忍受的。
高湯煮開后,徐拙又放了點老抽增色,然后撒入一勺胡椒粉和一勺五香粉,攪拌均勻后放入餅絲,蓋上鍋蓋后把火調小,開始燜制。
這一步不能著急,得慢慢來,這樣才能讓湯汁盡可能的滲入到餅絲中。
其實這時候香味兒已經飄出來了,畢竟是豬油做的,還有五花肉在里面,香味兒是足夠的。
郭興旺忙完手中的活兒,就循著香味兒湊了過來。
“哇噻,這味兒也太好了吧徐拙,里面就是剛剛烙的那種面餅”
徐拙點了點頭“怎么樣想學嗎”
郭興旺點了點頭“你們北方的面食還真有點東西的,就比如這燜餅吧,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那你想不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