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團很好清理,去掉魚鰓,開膛破肚后把內臟和肚子里的那層黑膜去掉,再把魚牙摳出來,這魚就算清理干凈了。
接著把魚清洗一下,放在案板上,用菜刀順著魚鰓后的脊骨部位砍下來,把魚脊背砍斷,魚肚子上的肉連在一起。
魚脊背上的肉比較厚實,而且肉質緊實不容易入味,所以要剁開,這樣魚肉煮熟的同時,酸湯的味道也會浸入魚肉中。
而且把魚的脊背剁開,也方便用筷子夾食。
幾條魚的脊背全都剁開后,徐拙放在盆里,倒入料酒先腌制一下,同時趁著這個世界開始準備酸湯。
酸湯和煳辣椒一樣,是貴州人日常飲食必不可少的調料,貴州人對酸的喜愛,不亞于離了醋就仿佛無法呼吸的山西人。
“三天不吃酸,兩腿打竄竄”是貴州人對酸味喜愛程度的真實寫照。
不過和山西人不同的是,貴州人對醋并沒有特別的情感,他們對于酸味的需求,全都來自當地人釀制的酸湯,
酸湯根據做法不同,分為白酸、紅酸和紅油酸三種。
白酸是用米湯或者面湯發酵后做成的,因為色澤發白,所以稱為白酸。白酸味道回甘,一般用于做清淡的菜,吃的時候配著蘸水吃。
紅酸是用野生的小西紅柿發酵而成,當地也叫毛辣子或者毛辣角,紅酸湯的酸味純正悠長,色澤紅潤漂亮,一般都用于做酸湯火鍋。
至于紅油酸,則是把濕紅辣椒剁碎后,密封發酵做成酸辣椒,再放鍋里炒出紅油,最后和西紅柿一塊兒放鍋里熬成紅油酸湯。
除了這幾種常見的酸湯之外,貴州還有辣醬酸、蝦酸、臭酸等等分類,可以說只要來到貴州,就打開了一道酸湯世界的大門。
今天做酸湯魚用的是陳桂芳買來的成品紅酸,所以事情就變得簡單了很多。
把魚收拾好以后,徐拙便開始準備要用到的配菜和配料。
首先就是西紅柿,不管是做什么酸湯,西紅柿都是必不可少的配料,有了西紅柿的加入,一鍋酸湯才會變得更加精彩。
西紅柿的改刀很簡單,切丁切片都可以,反正放在鍋里也不吃,就是配個酸味兒而已。
除了西紅柿之外,徐拙還準備了蔥姜等配料,至于配菜方面就隨意了中午那會兒準備的豆芽豆苗青菜蘑菇等,都可以放進鍋里涮著吃。
說白了,酸湯魚其實就是一道酸湯味兒的魚火鍋,吃的時候先吃魚再涮菜,最后用湯泡飯或者喝湯。
全都準備好之后,徐拙開始制作。
鍋里倒油,燒熱后把蔥姜放進去炸香,接著倒入成品紅酸湯,開始熬煮。
放紅酸湯的時候不能一股腦兒全都倒進去,得根據菜的量和食客對酸的接受程度來放。
惠州本地人放酸自然是多多益善的,但是今天吃飯的是徐家和于家的人,對酸味兒的承受能力一般,所以徐拙放的時候就減少了紅酸的量。
這種買來的紅酸湯,用的時候要這樣熬煮一下,讓里面的雜味兒揮發出來,這樣味道才會變得更好。
假如是自家做的酸湯,完全可以直接放在鍋里開始做菜,不用再多此一舉炸蔥姜。
當鍋里的紅酸湯燒開的時候,一股濃郁的酸香味兒就從鍋里飄了出來,徐拙用勺子攪動幾下,然后把切好的西紅柿倒了進去。
這種紅酸湯因為是工業流程做出來的,雖然酸味兒十足,但是別的味道就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