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拙曾經做過黃燜雞,做過紅燜羊肉,今天再把油燜大蝦做出來,燜菜的三種技法就已經全部掌握。
相對于紅燜和黃燜,油燜的做法其實更簡單一些。
在鍋里的大蝦已經煎得外殼酥脆,內里鮮嫩的時候,徐拙端著準備好的料酒,順著鍋邊倒進了鍋里。
頓時,一股夾雜著酒味的蒸汽從鍋里蒸騰而起。
放料酒,主要是為了去除大蝦中的腥味兒,同時蒸汽也能讓蝦殼中的蝦肉變得鮮嫩。
放了料酒之后,徐拙把準備好的高湯倒進鍋里,再依次放入食鹽、白糖、生抽、香醋,把火調小,蓋上鍋蓋,開始燜制。
這一部中,最重要的就是加高湯的量。
加太多,湯汁收不完,油燜大蝦就成了燉大蝦。
但是加太少,悶的不夠入味兒,味道和口感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加高湯是個很講究的事兒,徐拙根據系統給的提示,加的量是剛剛沒過大蝦。
這個量不算多,稍稍一熬就能把湯汁收掉。
假如沒有高湯的話,其實加水也是可以的。
不過相對于清水,高湯更容易收汁,而且收的汁也更容易粘稠一些,看上去賣相也會更好。
至于調料的量也是有比例的。
比如這道菜所用的生抽白糖和香醋,大概的比例在221,也就是說,香醋要比生抽和白糖少一半,這樣做出來的大蝦稍稍發酸,但也不至于壓住蝦的鮮味兒。
而少許的香醋,更容易把大蝦的鮮味兒給激發出來。
小火燜個差不多五分鐘,這會兒鍋里的湯汁已經少了大半。
這就是用高湯的好處,水分更容易蒸發,收汁的時候也更容易收干。
把掀開鍋蓋,把火調大,然后將準備好的蒜末倒進去,翻一下,再往鍋里淋一些花椒油,撒一些熟的白芝麻。
攪拌均勻后,就可以關火出鍋了。
用筷子把大蝦一個個從鍋里夾出來,在盤子里一個挨一個的擺好,再次開火把鍋里剩余的湯汁燒開,用漏勺撈出里面的蔥姜絲。
再往鍋里淋入一些香油,攪拌一下起鍋,把剩余的這些湯汁均勻的淋在大蝦上。
這樣,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油燜大蝦就做好了。
這道菜在過去海鮮比較難得的時候是一道大菜。
那個時候海鮮難以保存,哪怕冷凍呢,也會導致海鮮的味道流失,所以魯菜師傅才發明了這種油燜的方法。
用豬油增加菜品的香味兒,用糖醋用來提升大蝦的鮮味兒,用花椒油壓住菜品中的腥味兒。
而最后的澆汁,則會讓大蝦的色澤更加紅潤誘人,讓人一看就忍不住想吃。
徐拙把滿滿一大盤油燜大蝦端出來的時候,陳桂芳和于可可全都湊過來拍照。
不管這道菜的味道如何,單從賣相上來說,是一等一的。
泛著油光的大蝦整齊的擺放在盤子里,就這個造型,就足夠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了。
接著,服務員又端來幾道菜和米飯,一家三口的午飯正是開始。
吃油燜大蝦這道菜,其實是不用去皮的,因為在之前的煎制過程中,蝦殼已經很酥,再加上又燜了一會兒,使得蝦殼里的湯汁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