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突出咸的同時,還得稍稍有些回甘。
除了螺螄湯之外,各種配料也都很講究。
比如酸筍要夠嫩、酸豆角要夠脆、炸腐竹要夠香、蘿卜丁要有甜味、花生米要大顆、黃花菜要有嚼勁
反正各種配料都要有特點。
至于調料方面,對辣椒油的要求很高。
首先是辣味兒要足夠,香而不辣的那種辣椒油不適合螺螄粉,一定要夠辣夠香才行。
而這道美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米線,則是要有彈性有韌性,同時還要爽滑且帶著米香。
總之一句話,就是要足夠好吃。
只有湯好料好米線好,這樣做出來的螺螄粉才足夠好吃。
不過徐拙雖然知道這些,但想要做好這些卻不太容易。
酸筍之類的腌品還好說,這些到時候直接用姚美香那個醬菜廠做的就行。
但是炸腐竹這道重要配料,可不能買成品。
至少想要在直播間里讓粉絲們驚訝,就得真的燒一鍋熱油去炸。
根據徐拙的推想,熬螺螄湯的時候起碼有半小時的空擋,這個時候用來炸腐竹非常合適。
但遺憾的是,徐拙不懂這種腐竹的炸制方式。
腐竹是將豆漿加熱煮沸,經過一段時間保溫后表面形成一層薄膜,挑出后下垂成枝條狀,再經干燥而成。因其外形類似竹枝,所以被稱為腐竹。
說白了,腐竹就是油豆皮的皺巴版。
熱豆漿表面的那層薄膜挑出來后,攤開晾干就成了油豆皮,而疊放著垂直掛起來晾干就是腐竹。
這兩者其實是一種物質。
只不過形態有所區別罷了。
但是在螺螄粉這種美食中,雖然加了炸腐竹這種配料,但是這種配料用的卻不是干腐竹,而是油豆皮。
把油豆皮腌制后切成小片進行炸制,得到的就是螺螄粉中所用的炸腐竹了。
也就是說,螺螄粉中加的炸腐竹,確切的說應該叫炸油皮才對。
之所以有這種差異,主要是在南方很多地區,習慣把油豆皮叫成腐竹,造成名稱上的混淆。
另外也有個可能,就是剛開始做的螺螄粉的時候,確實用的是泡發好的腐竹進行炸制。
但是腐竹泡發后還得想辦法展開,不然就不容易炸透。
這個時候平平展展的油豆皮就顯得方便很多了。
單單薄薄的一層,放進油鍋中不到一分鐘就好,不僅方便,而且提高效率。
到了現在,廣西那邊好多地方都賣那種專門為做螺螄粉而生產的扁腐竹。
就是把從鍋里挑出來的油豆腐,平攤著掛在竹竿上進行晾曬,干制后得到的干豆皮。
這些,都是徐拙跟鄭光耀視頻通話得到的答案。
做螺螄粉,徐拙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向鄭光耀請教比較好。
雖然老爺子口口聲聲說全國的美食沒他不會做的,但是徐拙總覺得自家老爺子更擅長的是比較高端的菜品,而不是小吃。
這種地道的民間小吃,還是找個南方人請教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