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的瓷盤上面是一層鮮綠色的生菜葉。
而生菜葉中,則是一只顏色紅潤香味撲鼻的鴨子。
在鴨子身上,還有一撮紅椒絲點綴。
這就是徐拙做的紅扒秋鴨。
從賣相上來說,比帶子上朝還更加出眾,而且鴨身上的骨頭已經敲碎,所以鴨子的線條圓潤飽滿,看上去很饞人。
大家看著徐拙做的鴨子,都沒有動筷,而是發表著感慨。
確切的說就是,聽鄭光耀感慨。
當年他在國宴后廚當廚師長的時候,心氣兒很高的,所以對于新去的于培庸有點看不上。
但是沒多久,于培庸做的紅扒秋鴨被領導們一致稱贊,于培庸這才進入了鄭光耀的視線中。
雖然他很不服氣,但是于培庸的手藝確實不錯。
特別是做的那道紅扒秋鴨,整個后廚誰都挑不出毛病。
回憶起過去這些事兒,鄭光耀感慨連連。
當然了,他自然沒提當年國宴后廚的刺兒頭徐濟民,只是單純的回憶了一把過去的事兒。
同時還說道“其實我們粵菜中,也有一道扒鴨子的菜品,名叫八寶扒鴨,小拙你以后想學的話我可以教你。”
八寶扒鴨的做法徐拙知道,就是把鴨子整鴨脫骨,然后里面塞入八寶餡料,再鍋里先炸一下定型,然后放進砂鍋里滿滿煨熟煨透。
最后出鍋裝盤,把剩下的湯汁勾芡澆汁就成了。
說起來跟布袋雞很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多了個油炸和澆汁的步驟。
不過現在徐拙不想學,因為潛心好學的技能還在冷卻中,就算想學也學不會。
再說了,學這道菜還不如學八寶葫蘆鴨呢。
兩道菜的做法幾乎完全一樣,同樣都是油炸后入砂鍋進行扒制,但不同的是,八寶葫蘆鴨的賣相更好,名氣更大。
而粵菜中的八寶扒鴨,已經到了快失傳的地步。
沒辦法,美食圈也是個看臉的世界,賣相好的菜品才會更加受歡迎。
而且這道菜有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加持,在這方面粵菜中的八寶扒鴨就顯得單薄了許多。
拼顏值拼不過人家,文化上也被人家秒殺,偏偏又極為相似,八寶扒鴨的落敗是顯而易見的。
這就好比那句網上的流行語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
徐拙收起心思,開始品嘗自己做的這道紅扒秋鴨。
鴨肉極爛,用筷子輕輕一劃拉,鴨肉就自動分開了。
連皮帶肉的夾起一塊送進嘴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鴨肉的潤。
這個潤不光是因為鴨肉油脂多的緣故,而且跟做法也有關系。
這道菜是放在砂鍋里用小火煨制出來的,肉中的水分非但沒有流失,反而因為肉質纖維逐漸蓬松的緣故,吸收了很多湯汁。
這些湯汁就是這道菜吃起來比較潤的原因。
除了潤之外,這道菜的香味兒也很別致。
有鴨肉的香味兒,有豬肉的香味兒,還有香菇和蔥油的香味兒。
甚至細品之下,還能品出大白菜的那股子清甜的香氣。
這么多香味兒融合在一起,別說吃了,哪怕只是聞上兩口,也非常享受。
復合型香味兒是最迷人的,不僅是香味兒復雜,而且相對于單一的香味兒也顯得厚重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