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蒸的面點跟北方不一樣,北方蒸發面的面食,比如饅頭包子之類的,都會讓面先發好,然后再揉面,最后上鍋蒸制。
而南方一般都是稍稍醒發一下就開始揉,揉好之后做成型,然后進行二次醒發,醒發好了再上鍋蒸。
兩種不同的做法,使得最終做出來的面食也完全不一樣。
北方的面食講究口感勁道,而南方的面食則側重暄軟。
鄭光耀把醒發了十幾分鐘的面團拿出來,認真的在案板上揉了起來。
這種活兒對于鄭光耀來說其實有些難度,畢竟揉面是體力活兒,而鄭光耀的歲數,已經不太適合做這些了。
好在面不是很多,鄭光耀很快就把面團揉了兩遍,原本還稍稍有些松弛的面團,這會兒外表看起來很光滑。
揉好的面團再搓成長條,然后用手揪成面劑。
面劑的個頭,差不多是餡心個頭的一倍,這樣才能把餡心完美的包裹起來。
把面劑分好之后,鄭光耀將冰箱里冷藏的那些餡心端了出來,準備開始包流沙包。
“流沙包分為家庭做法和酒樓做法,家庭做法很簡單,就是把面劑按壓成一個圓餅,然后將餡心放進去,再慢慢包起來。
但是酒樓做法,就相對麻煩了一點。”
鄭光耀一邊說著,一邊給徐拙演示做法。
他拿起一個面劑放在面前,先用手把面劑按扁,然后用搟面杖把面劑搟壓成長條形的面片。
接著將面片的兩頭分別向中間折疊,讓面片形成一個三層的面團,然后轉動一下,換個方向繼續把面團搟成長條形。
這樣反復三四次之后,重新把面片折疊起來,再用搟面杖搟成一個厚厚的面片。
搟好之后鄭光耀把面片放在手心中,稍稍按壓一下中間的部位,使得這面片變成一個碗的樣子。
然后他拿著一顆餡心填進去,捏著面片慢慢向中間靠攏,最后捏在一起,繼續捏,讓封口的部位變成一個小揪揪。
最后把這團多余的小揪揪捏下來,一個圓滾滾的流沙包就做好了。
做好之后,鄭光耀把這個流沙包托在手心中說道“用搟面杖反復搟壓幾次之后,面皮會變得勻稱且細膩,表面非常光滑,這不僅看著好看,吃起來的話,口感也非常完美。”
徐拙原本有點不以為然,都是面團而已,這有什么區別嗎
所以他本著不信邪的態度,抬手摁扁一個面劑,然后用鄭光耀說的家庭做法包了個流沙包。
雖然沒有流沙包的技能,但是徐拙對于面食太精通了,不僅相關的技能多,而且他之前掌握的湯圓技能,其實跟這個做法差不多,只不過個頭和原材料不一樣而已。
包好之后,徐拙拿著跟鄭光耀包的流沙包做了對比,然后就理解了那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的話。
原本不看鄭光耀的那個,徐拙包的這個還能看,甚至看著還挺不錯的。
圓滾滾黃澄澄的流沙包,看著就挺美味的。
但是跟鄭光耀包的那個一比,差距就出來了。
表不夠光滑,質地不夠細膩,甚至摸上去也不一樣。
鄭光耀包的那個,摸上去就覺得很密實,而徐拙包的那個,外皮則是有些松垮,沒有流沙包的那種美感。
對比過后,徐拙便不說話了,而是站在一邊看鄭光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