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時間,徐拙和三位老人結結實實的拍了好幾道菜品,而且全都很完美。
在拍攝的時候,大家也沒忘記冰箱冷藏室里的那些干品海鮮,除了晚上之外,白天幾乎一直遵循著隔六小時換一次水的規定。
而且在換水的時候,幾個老人還教徐拙檢查干品海鮮發制進度的方法。
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輕輕用手去捏,剛開始只有外皮稍稍有些發軟,但是里面依然是硬芯。
一直到兩天后,徐拙發現,所有的干品海鮮都能捏動了。
不過捏起來整體偏硬,有點像是在捏橡膠輪胎的外皮一樣,能感覺到變軟了,但也只是很輕微。
特別是海參,捏起來能感覺有很強的韌勁兒,另外個頭好像也稍稍舒展了一點,不過并不明顯。
現在已經用冷水泡透,可以進行發制的第二步操作了悶煮。
這一步也挺簡單,三位老人依次在灶上擺上三口鍋,鍋里加水,然后依次把三種食材放進鍋里。
開火,進行燒制。
整個燒水的過程不蓋鍋,這樣能夠讓海鮮中的一些異味散發出來。
等鍋里的水開之后,調成小火,繼續煮制一會兒,然后關火,蓋上鍋蓋,開始悶。
這一步,主要是把海鮮煮透,然后用悶的方式讓海鮮脹大。
比如海參,通過這一步的操作,個頭差不多能漲發一倍,這樣不僅個頭更大,看起來更美觀,更重要的是,這樣吃起來口感也會更好。
悶是個很考驗耐心的步驟,需要悶半天,這樣才能徹底把干海鮮悶透,漲發得也更加徹底。
這次煮的時候,因為防止串味所以這三樣食材煮的時候用了三口鍋。
平時在家自然不用這么講究,不過拍視頻嘛,就得端著點這樣才能體現出食材的不同之處。
半天過后,三位老人依次把已經泡得漲發的食材從鍋里撈出來。
相比較煮之前海參和鮑魚的個頭明顯脹大了不少而魚翅卻沒漲發多少,不過已經徹底變軟,邊緣比較薄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絲絲縷縷猶如粉絲一樣的半透明膠質。
這就是魚翅的本質也是各路美食饕客為之瘋狂的部分。
老爺子把魚翅從盆里拿出來,用菜刀將下半部肉質極為肥厚的地方給刮一下,這樣不僅能夠刮掉多余的脂肪還能將干制時候沾在上面的沙子去掉,使得口感更加出眾。
這樣弄好之后魚翅就可以進行使用了。
不過因為海參和鮑魚還需要繼續泡發,所以老爺子也沒有進行下一步,而是用加了冰塊的冷水把魚翅浸泡起來,這樣能夠讓魚翅不變質同時也能保持口感。
海參和鮑魚從鍋里撈出來之后,比魚翅的操作麻煩一些。
這兩者的表面都需要用小刷子刷一下,把表面褶皺中的泥沙塵土給洗掉然后開始清理內臟。
海參需要去掉腸道獨留外面的膠質部分。
而鮑魚也需要去掉牙齒和消化器官,這樣吃起來口感會更好。
這些操作完之后,把兩者重新放入清水中浸泡,再泡一天一夜,那個時候基本上才能使用。
這道菜之所以屬于高檔名品,不光是因為食材名貴,主要是做起來也非常耗費時間,整個發制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差不多得五天時間。
用五天時間做一道口感跟粉絲差不多的湯品,這就是有錢人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