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中放入鮑魚,是一些高端人士的就餐方式。
入口即化的紅燒肉配上細膩綿密的鮑魚,兩者的結合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世間的任何美好放在這道菜面前,都有點相形見絀。
單單在店里推出紅燒肉這道菜品,哪怕用的是山里散養的黑毛豬,店里的顧客也不會有多稀罕。
雖然也會點著吃,但只是嘗嘗味道而已。
并不會放在心上,甚至下次再過來消費,點菜的時候會略過菜單上的紅燒肉。
不過假如在里面放點鮑魚,尤其是泡發好的干鮑魚,那就不一樣了。
至少在相當一部分顧客眼中,這道紅燒肉就成了必點菜品。
跟朋友介紹的時候,也會故意提高嗓門,重點強調一下鮑魚和紅燒肉結合的那種口感和味道。
鮑魚真的能提高紅燒肉的品質嗎?
其實并不見得。
但鮑魚能夠提升菜品的價值,這倒是實打實的。
普通的豬肉,也會因為鮑魚的加入,而受到了有錢人的青睞。
假如在這個基礎上能夠把味道和顏值提上去,那這道菜,將會成為四方食府新的招牌菜。
徐拙已經用剩下的菜品技能升級獎勵,把紅燒肉的等級提升到了a級。
a級菜品打底,再配上個頭大分量足的鮑魚,最后再弄個限量供應的噱頭,這道菜想不火都難。
至于到底會不會限量供應,徐拙自然不會真的這么做。
豬肉又不是什么不常見的奢侈品,鮑魚也挺常見,用限量供應的方式宣傳,主要是突出這道菜比較難得。
這樣把價格定高點兒的話,也算合情合理了。
開店幾年,徐拙對顧客的心理,把握得越來越準確了。
剛開始在林平市的時候,飯菜的味道其實并不重要,只要實惠點,量大點兒,顧客就喜歡吃。
而到了省城之后,重點是突出菜品的味道,只要味道好,就算稍微貴點,就算需要排隊等位,大家還是愿意來吃的。
至于現在,京城的這家四方食府開張后,菜品的味道就不是第一考慮對象了。
要考慮的是菜品的格調,擺盤的創意以及食材的遴選。
反正就是,普通菜要做得精致一點,精致的菜要做得有創意一些。
總之一句話,得把菜做成大家吃不起的樣子。
只有這樣,來店里消費的顧客,才會買賬,才會覺得沒白花錢。
在四方食府吃飯,顧客可以提菜品實惠分量足之類的話,但店里從沒有這么宣傳過。
因為一旦宣傳了,就會引起現有顧客群體的反感——我們像是吃不起飯的人嗎?
在這方面,店里負責營銷的員工,一直都在兢兢業業的把握有錢人的脈絡。
紅燒肉定下來之后,徐拙沒有急著上新,也沒有急著做出來讓大家品嘗。
他先聯系了一下陳桂芳,讓老媽幫忙找黑毛豬的貨源。
只有貨源穩定了,店里才能夠確認上新。
不然菜做得再好,買不到原材料這不是抓瞎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