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學習,今生和前世沒什么不同,魏時也就把那套方式方法用到了今生,而且是從一開始啟蒙一直堅持到現在。
除了定時記憶之外,魏時還會經常給自己考試,四書五經全部打散了,每一句寫成一個個的小紙條,卷成長條狀,就放在筆筒里頭。
每天隨意拿出幾條,句子出自哪個篇章,從頭到尾背一遍或者默一遍,時間充盈的話,還會把相關的釋義,自己講一遍。
因此,基本功可以說是相當扎實。
四書五經里的哪一個篇幅抽出來,他都是會背會寫的,在考帖經的時候,有一些甚至都不用想,條件反射就已經把答案寫下去了。
所有的試卷填完,來來回回檢查了三遍,這才到中午,魏時一趟臭號也沒去,準備好的糕點和肉干也一點都沒動。
不過放下試卷,緊繃著的神經松了松,肚子也開始覺得餓了。
魏時干脆喚衙役過來,把試卷交上,自個兒收拾考籃出去吃,左右也檢查不出錯誤了,與其在這耗著,還不如出去好好休息休息,準備下一場的考試。
有了魏時打頭交卷之后,陸陸續續的也開始有人交卷走人,能夠一直待到傍晚的考生太少了,一則是因為第一場的難度不大,二則也是因為這考舍的實在是太冷了,萬一凍出病來,后邊的考試可怎么辦。
回到住處之后,魏時先是喝了一大碗姜湯,這才要開始用膳,晚上臨睡前又喝了一碗預防風寒的藥。
第二天就要復習下一場的內容了,并不是馬上考試,而是要等到第二場的考試結果出來之后,才會進行第二場。
第一場被淘汰下去的考生,是沒有資格參加第二場的,同理第二場淘汰下去的考生,也沒辦法參加第三場考試。
如此一場場淘汰下去,最后一場剩下的就沒多少人了。
身邊下人多,魏時不需要自己去看榜,在家里等著就行了,除了最后一場考試之外,其他的四場考試發案都不寫姓名,只寫座號。
不出所料,這一場魏時拿下了第一,寫試卷的時候就很有把握,出來之后也翻了翻書,沒發現有什么錯誤,應當是沒有問題的,這個第一名在他的意料之中。
在發案后的次日,便要考下一場。
第二場考的是墨義,也就是四書五經每一個句子的釋義,表面上看這屬于理解類的題目,實際上跟帖經差不多,考的也是記憶。
魏時有做筆記的習慣,而且在課堂上他一般都是用羽毛筆做筆記,用毛筆寫字太麻煩了,速度提不起來,想把字寫得很小也有難度,還是羽毛筆更適合用來寫筆記。
魏時一開始用毛筆在課堂上記筆記的時候,壓根就跟不上先生講課的速度,手忙腳亂的不說,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讓墨汁滴在紙上,渲染成一大片,本來已經寫上去的字兒也看不清楚了。
但是羽毛筆就沒有這個麻煩了,被先生單獨找出來談了一次話之后,先生也默認他在課堂上用羽毛筆做筆記了。
記下先生對每一句話的講解,課堂下就找時間背唄,不管是背句子,還是背釋義,都是慢功夫,得慢慢磨,因為很多東西記住了,還會忘記,忘記了再去背,背了再忘,忘了再背一直到牢牢的記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