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出這個題目,沈舟就存了為難的心思,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光是看科舉有關的書時間都不夠用,根本就不太可能了解過治水。
自然也不可能寫得出來他想要的策問。
跟作詩、寫雜文不同,策問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要言之有物才行。
依著老友在信里的意思,是想讓他收魏時做弟子,他當然要好好考察一番了。
不僅僅是要考學問,更重要的是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弟子,是一個會弄虛作假的人,是一個品性有暇的人。
不得不說,魏時的這一篇策問是討了個巧,能夠讓他看到人品、能力和學問。
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這篇策問它跑了題。
也真是夠讓人哭笑不得了。
一個鄉試的解元,審題的能力還是有的,不可能審錯了題目,從而將文章寫跑了題,只能說是有意為之。
不過這文章確實言之有物,從寫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
他這么多年都沒有收過一個弟子,一方面的確是因為跟著他做學問太苦了,很多出身好的子弟即便性子能夠耐得住,身體也是靠不住的。
另一方面,是他收弟子的要求確實高,學問和能力就暫且不提了,這兩樣是萬萬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就是品性,他不只希望自己的弟子品性高潔,還要踏實才行。
學問好、能力強的人,得志早,收到的恭維也多,往往都是不怎么踏實的,說難聽點就是好高騖遠,這山看著那山高,非得吃點苦頭才行。
他可沒這么多心思去調1教一個人的品性。
是以,這么多年來他是一個弟子都沒說。
魏時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學問應當是不錯的,再加上他的身世,能夠做到如今的程度,不管是學習能力還是心性都是拔尖的。
如今再看這篇文章,還算踏實,沒說什么不現實的話,不管是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是基于現實來的。
這就很難得了,他最怕的就是年輕人說大話、說空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看著漂亮舒心,實際上虛無縹緲,沒有半點的可行性。
“你這篇策問從頭到尾也沒說怎么治理黃河呀”沈舟這會兒表情嚴肅了,語氣淡淡的問道。
魏時立馬站起身來,沒撒謊,“晚輩確實不知道怎么治理黃河,事實上,有關治水的書我是昨天才開始看,一直看到半夜子時,也才將將把一本書看完,里面的東西都還沒弄明白呢,如何寫得出來治理黃河的文章,所以就只能寫別的了。”
不是他要偷懶,而是時間和能力不允許。
“也罷,那你就好好看幾本書,什么時候能不跑題把這篇策問寫出來,我什么時候再給你布置些別的功課。”
想要拜師哪是這么容易的事兒,不拿出點真東西來,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得嘞,看來是要好好讀幾本書了,不過他讓人從書肆里買回來的那三本,什么批注都沒有,都說隔行如隔山,讀起來的時候自然晦澀難懂。
“您能借我幾本兒書嗎一些詞我實在是弄不明白,書肆關于這方面的書籍也太少了。”
“自己挑,一次別拿多了,什么時候看完了,什么時候再過來拿,真要是有弄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過來問問我。”
沈舟一副很好說話的樣子,這會兒又成了鄰家的大伯。
不過挑書這種事他是不會干的,想看什么書,自己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