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角色不可能永遠高興或永遠悲傷,邵逸明填完第一個角色,想了想,復制出一份,在角色名字后面加了個括號(低落),微調了一下參數,換了一個濾鏡,用來表示該角色不開心時的狀態。
很快,各個角色以及它們的復制體建立完畢,可以開始編輯詳細語句了。
每一句的可編輯參數都顯示在右側屬性編輯器里,和角色卡里的參數幾乎一模一樣,也有情感濾鏡選項。邵逸明立刻意識到,所謂的角色卡,其實就是一個參數模型。
屬性編輯器里,唯一和角色卡不一樣的,就是音頻液化曲線,像手機a一樣,可以對某一個句子的不同時間點,進行最細微的調整。
編輯完角色、編輯完語句,軟件自動合成音頻,這段音頻顯示在右下方的音效素材庫里,可以拖入多軌道編輯器進行剪輯。音效素材庫鏈接到云端,用戶可以從中下載所需要的任何音效。當然,也可以自己導入。
到這里為止,這個軟件只是普通的配音軟件而已,功能無非是模仿人類的聲音,細化了各種可調參數。
用這個軟件來做廣播劇的話,只要設定好角色,輸入劇本就可以輸出音頻。但這樣做出來的廣播劇非常“標準化”,用邵逸明的話說就是“平平無奇、沒有靈魂。”
如果對廣播劇進行精細化的微調,可以達成很好的效果,甚至能調出專業配音都達不到的水平,但那樣又太慢了,要一點一點摳到天荒地老。
邵逸明心想,這個軟件是不是有點雞肋?一鍵生成的作品比較粗糙,精細制作的效率又不如人工配音。
當然,可以用這個軟件生成大量粗糙的ugc作品,人們對ugc作品的要求一向很低,就像網友自己利用游戲制作的電影,再粗糙也有粉絲。
但它也只能用大量粗糙作品填充低端音頻市場,或者出一兩部極其精細的“神作”,真正的中端精品內容,還是只能由gc產出。
這個想法才剛冒出來,邵逸明突然發現,軟件里還有一個功能。
“ai換聲,這是什么?”
他一下子打了個激靈,想到ai換臉、ai換人……“草,不會是我想的那樣吧?”
還真就是他想的那樣。
ai換聲的功能是,可以自己為某個角色配音,ai系統會學習他的聲學數據,換成系統預置音色。類似于變聲器的功能,但不是實時變聲。
弄懂這個功能之后,他直接摘下耳機,坐在椅子上,喃喃道“補齊了。”
軟件的最后一個缺陷也補齊了。
精細制作效率低?不,我們可以ai換聲。嫌調參數麻煩,就自己配音,再換成角色的聲音。
邵逸明是做音頻內容運營的,他一下子就想出了,這個軟件發布后,廣播劇的制作模式將會發生多么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低端市場,只要設定好角色、輸入劇本、適當添加音效,就可以一鍵生成廣播劇。這種廣播劇比較套路化,該有的語氣聲調樣樣不缺,但比較缺乏表現力。這就像是一部演技很差的偶像劇。
在中端市場,依舊是按照上述模式生成廣播劇,但在比較關鍵、比較需要表達力的篇幅上,可以由配音演員進行配音,再替換成角色的聲音。全程配音替換也可以,總之,只要一個配音演員夠了,一個人就能完成一整個劇組的工作。這種廣播劇就像是偶爾演技爆發的普通電視劇。
在高端市場,用軟件對廣播劇進行不厭其煩的精細微調,可以完成非常高級的表達。這種廣播劇,大概就像演技爆棚的大電影,普遍意義上的“神作”。
一部廣播劇所需要的人才依舊是三種——編劇、導演、配音,但團隊急劇縮水,最多只需要三個人。
一名編劇足以自己完成一部低端劇集,再加上一名配音,可以完成中端或高端劇集,如果編劇本身就是配音那更好了。至于導演,可有可無。
兩個人能做,一個人也能做,超高效率的廣播劇內容產出,這就是、這就是……
“這就是付費音頻的ugc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