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的社交主頁上,不聲不響地更新了兩條新內容。
《一種基于vr盒子的新型光學透鏡系統》
《一種能夠消除紗窗效應的雙層堆疊oled顯示技術》
全世界都在關注著他的狀態,自然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兩條內容。
第一條好理解,就是改進一下vr盒子的透鏡,這很簡單,只不過真正厲害的人不屑于研究這個。
這第二條卻讓vr行業的所有人愣住了。
消、消除紗窗效應……?
不會是他們想的那個意思吧!
許多人……幾乎是vr行業的所有人,不管懂不懂技術,都滿懷期待點進了這條內容。
文檔寫得很簡潔,開門見山就是設計理念。
樓清焰思考該怎么樣才能消除紗窗效應的時候,參考了市面上幾款競品,發現索尼vr的分辨率低于vive很多,畫質卻只比vive差一點點。
仔細探究,才得知索尼vr沒有機械式地提高分辨率,而是選擇重構像素間距。它的單個像素是六邊形,不是通常的四邊形,一粒像素的四條縫變成了六條縫,數量變多了,但每條縫都變小了,使整個畫面看上去更加細膩。同時,縫與縫之間連貫不起來,自然就消除了紗窗效應的條紋感。
索尼這個案例提醒了樓清焰,消除紗窗效應本質是要縮小像素間距,提高分辨率只不過是縮小間距的笨辦法。
縮小間距就意味著增加成本,而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減到很小,需要技術和工藝的進一步突破。
那么,為什么不換個思維方式?間距無法縮小,但是可以填充。如果在原有顯示面板上方添加一層,兩層像素陣列上下交疊,就可以徹底消除間距。
樓清焰把這個想法講給設計師的時候,設計師說,這在理論上可以實現,需要在實驗室完成雙層顯示結構堆疊的技術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樓清焰讓他先從理論上把所有可能的技術難點列出來,然后一整個下午,紙上談兵,為清單上的所有問題找到了理論上的解決方案。
第二天,和一群大佬們吃飯的時候,他拜托其中一位幫忙聯絡了中科院的oled實驗室,讓設計師進去呆了幾天,他來遠程指揮,一步步調整技術方案。
一周后,樓清焰在社交平臺上公開了這份技術文檔。
別說設計師,連人家實驗室都是懵逼的,一周完成一項應用級新技術研發,這他媽是人干的事嗎???
整個vr行業也是懵逼的,讓他們頭疼了好多年的紗窗效應,難道就這么迎、迎刃而解了??
其實樓清焰只是提供了一種低成本解決方案。為了堆疊第二層結構,他們不得不增大了像素尺寸,雖然像素間距減小為零,但分辨率并沒有做得很高,2k就是極限。再高一點,工藝水平就達不到了。
vr顯示最終還是要追求210度廣角12k分辨率,這是它最完美的顯示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