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先生,據我所知在聯邦沒有遭遇金融海嘯之前,曾經考慮過要對全民實施免費教育的政策,但后來因為教育資金的支出超過了財政預留的空間,最后遺憾的選擇了延后。”
“我們都知道,以當時的聯邦經濟都無法支撐起免費教育的政策,那么您如何確保免費教育就一定能夠在安比盧奧州持續開展呢?您的底氣有是什么呢?”
正在為杜林做采訪的記者正是杜林的老朋友,以政治避難為理由從聯邦移民到帝國的國際杰出記者,馬杰里先生。
在最后一次將“真相”公布與眾之后,馬杰里就來到了帝國,并且定居下來。鑒于他在聯邦時期敢于報道“真相”,以及不畏強權的風格,《帝國日報》直接聘用了這位出色的記者,成為專欄撰稿人,同時身兼一線記者,繼續發揮他的光和熱。
這次杜林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炸彈,震動了整個社會,免費教育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往往只是一種人們追求理想生活時的口號和期望,絕大多數人雖然渴望,可他們一樣非常理智的明白,這是不可能成真的事情。
可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杜林首先提出了要實行免費教育,使得許多熱心群眾都迫切的想要了解到更加相信的內容。教育、醫療、治安、就業,一直都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社會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杜林這位“明星政客”的身上。
他就像是黑暗中的光源,時時刻刻都在吸引著社會上游離的注意力,《帝國日報》派出了和杜林有不錯私交的馬杰里來采訪他,談論有關于教育的問題。
杜林翹著腿,雙手自然的壓在大腿上,他面色略帶微笑從容的回答道,“我沒有上過學……”,說著他忍不住笑了起來,房間里驟然間亮了一下,正在負責照相的記者很敏銳的抓住了他笑的那個瞬間,生動,且自然。
“從我懂事開始,到我離開我的出生地,在這十六年里我沒有接受過任何的教育,我不會讀書,也不會寫字,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非常的陌生。”
“我孤身一人去了特耐爾城,本想著通過為那些有錢人洗車來賺取自己的第一桶金,可是……”,他搖了搖頭,臉上有緬懷,有回味,“后來我去了車站做苦力,每當我疲勞的碰到床就能睡著的時候,我都會思考,這不會是我想要的人生,我也不愿意就這么平凡的生活下去。我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從充滿了對未來的幻象,對優質生活的渴望,我知道我需要努力,需要奮斗,需要用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才能夠打拼一個光明的未來。”
“在這期間我也嘗試著想要換一些工作,可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這些失敗給了我足夠的經驗教訓。在我總結這些失敗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越好的工作,對于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
“當一個流浪漢什么不需要你會什么,但是如果你想要當一個會計那你就需要有專業的資格證書,律師、醫生、經理人以及更多高收入的職業都有嚴格的準入標準,都關系到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方面的問題。”
“我意識到,我需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