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一萬五千騎兵加上兩萬頭駱駝在崇山峻嶺之間穿行,昆侖山和蔥嶺一帶,雖然海拔也在四千米以上,但它和青藏高原相比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主要以高山河谷地形為主,如果是翻越雪山,海拔就是四五千米,氣候寒冷,呼吸困難。
可如果走在河谷內,海拔一下子就降到一兩千米,氧氣充足,空氣新鮮,植被充裕,河流也很多,行軍就比較舒服了。
其實走護蜜國是繞道而行,多走了上千里路程,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基本上一路都在河谷行軍,只有一小段雪山高原。
唐軍在護蜜國休整了三天,大軍開始掉頭東行,沿著一條河谷向朅師國浩浩蕩蕩殺去。
這條路當年李鄴走過,在朅師國熬過一個缺糧的冬天后,李鄴帶著數十人來到護蜜國買糧食,在這里遇到了蓮花生大師。
這條幾百里的河谷是朅師國通往吐火羅的必經之路,吐蕃人極為重視,距離朅師國還是五十里,兩座堡壘矗立在前面,阻塞了唐軍的去路。
幾名唐斥候剛剛靠近,立刻被石堡內的吐蕃士兵發現了,亂石飛射,一名唐軍斥候躲閃不及,被飛石擊中面部,鼻梁骨被打斷,滿臉是血,被其他幾名唐軍士兵救了回去。
席萬里站在一塊大石上,用千里眼觀察數百步外的吐蕃軍堡壘,吐蕃軍堡壘位于高處,居高臨下,堡壘是用大石砌成,頗為堅固,分上下兩側,第三層頂臺上似乎也有士兵。
“將軍,他們點烽火了!”
席萬里放下千里眼,旁邊一座堡壘上燃起狼煙,直沖谷頂。
收拾這兩座堡壘比較容易,席萬里當即對副將荔非雷令道:“派三名神射重弩手,用箭雷炸塌堡壘!”
對付這種堡壘,其實火炮是最合適的,但發給安西的改良版火炮還在路上,安西這里還是長辮子火炮,軍隊普遍不太喜歡,他們更喜歡箭雷,方便實用,威力強大。
當即有三名重弩手奔上去,每人配兩名副手,副手負責上弦點火。
距離堡壘兩百五十步左右,他們找到了掩護點,三人各趴在一塊大石上,舉弩瞄準了右邊堡壘中層的窗戶,輔助士兵點燃了火繩。
‘咔!咔!咔!’三支重箭同時射出,精準地射進了窗戶中,瞬間三聲爆炸在右邊堡壘內響起,隨即滾滾濃煙從窗戶噴出。
緊接著又是三支弩箭射出,同樣從中層窗戶精準射入,堡壘內再次響起劇烈的爆炸。
“轟隆!”
兩次爆炸使右邊的堡壘再也支撐不住,轟然倒塌了。
三名神射手又準備射左邊一座堡壘,副將荔非雷大喊道:“不用射了,敵軍已經跑了!”
神射手放下了重弩,數十名唐軍士兵奔過去查看,片刻大喊道:“吐蕃士兵都跑光了!”
主將席萬里催馬上前去查看,左邊堡壘內都空了,里面還有不少糧食和十幾頭高原驢子,吐蕃士兵果然跑光了。
右邊的堡壘坍塌,到處是血跡,似乎炸死壓死了不少人。
士兵們一起動手,將堡壘拆除,一共清理出三十八具吐蕃士兵尸體。
但席萬里更感興趣的是吐蕃士兵的裝備,短劍、破甲、盾牌,基本上和十年前沒有什么變化,也沒有弓箭,還是用皮兜子甩石。
當然,吐蕃軍并不是造不出弓箭,而是普通單弓射出的箭矢穿透不了唐軍士兵的盔甲,幾乎沒有什么殺傷力,經過無數次實戰后,吐蕃士兵還是選擇了傳統的甩石,至少石塊擊中頭部,敵軍會暈厥過去。
唐軍在處理了三十幾具尸體和短暫休息后,一萬五千唐軍又沿著河谷繼續向數十里外的朅師國都城商彌殺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