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要是現場的柏林樂迷,現在不得哭死”手速最快的那個母胎o,現在已經把原本輸入好的全部刪掉,然后換上了這一句。
然后就是各種淚目的跟評,還有些是花錢買了特效字體的,都跟著一行行在屏幕上飛過。
而現場這邊的驚呼聲還沒停止,就發現舞臺上的變化有點大。
屏幕上那紅日的照耀之下是一片嶄新建筑群,而邊浪所站這種位置的建筑群前還有一個白光形成的漩渦在緩慢的轉動,沿著漩渦邊頂部又向左右延生出去兩條弧形的光線,光線之下還有無數細長的光斑在閃動。
乍一看,就像是身處漩渦中心的邊浪長出了一對天使的翅膀,而翅膀尖頭兩端的舞臺上,此時也是有光柱子亮起,施特勞斯和砥礪一左一右已經站在了麥架前。
只見邊浪手手握一把白色單線圈fender大頭,弱起一個泛音直接迅速帶過4弦9品,再接一個七品的推弦頓音。
緊接著一個雙音推弦,fender大頭的法茲音就像曇花一現時的綻放,再接一個10品的幽靈音,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原地起飛直沖云霄,又像吉他在不住抽泣,如電亦如露。
這一下臺下在場的吉他手們齊齊傻眼,中間砥礪彈得那一段間奏就已經夠他們且練一陣子了,現在又出來個更牛掰的,這是要把耳朵聽起繭子,眼睛盯成斗雞眼才能扒下來的譜子啊。
他們能有這些想法還真一點都不夸張,邊浪前世看關于寂寞爺彈這一段的視頻就不下百遍,各種網站上吉他大神的翻彈視頻也絕沒少看。前前后后、斷斷續續的練習了兩年多,才最終確定下來了今天彈奏的這一版的譜子,也是他自己覺得最接近cd版的譜子。
現在頭一遭公開在水藍星首演,臺下那些吉他手不覺得難才奇怪了。
而右手邊的砥礪,則是在6到15平之間來回切換掃弦,用開了biguff單塊的音色幫邊浪掃著節奏。
至于施特勞斯,則是一手把在17品上,另外一手搭著拾音器的開關,似乎是在嚴陣以待,等著邊浪的新號她就開始加入。
隨著邊浪電吉這聲音一直往上升,一直往上升,一直往上升
臺下樂迷們已經陷入了有些迷幻和癲狂的狀態,就像原地球有樂評人在評價這最后一段吉他o的時候總會提起的一句話“生活需要一針致幻劑”
k的音樂風格其實一直很難界定,有人說是迷幻,有人說是前衛。邊浪個人的理解應該還是偏迷幻多一些,畢竟前衛搖滾這個詞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實質性改變的。
thea這張專輯發布的時候,那是1979年11月30號。在那時候你用前衛、實驗性等等這些詞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是放到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已經成為經典的歌再被扣上前衛和實驗這種帽子,就真有些不合適了。
邊浪在這迷幻的漩渦中享受著演奏的樂趣,腦中則是開始輪播起了kfoydthea這部搖滾歷史上音樂片中的經典之作。
這部由kfoyd自編自演的音樂巨片,邊浪是對thea這張專輯的一個視覺化補充。讓這張專輯從頭到尾變成了一個可以皇延續劇情的故事。
由逼人心魄的音樂和光怪陸離的聲光效果組合而成,迷幻色彩濃厚,敘事手法前衛大膽、超越傳統,被視為是當今tv的開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學理念更是在現在都為樂迷所津津樂道,更被和平主義者們視為圭臬。
邊浪前后看過兩三遍,當時就被1982年的水爺能弄出這種超前的影視作品感到震驚。
影片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水爺通過音樂和畫面的結合將一個個情節穿插的表達思想。戰爭的破壞、人性的善惡、精神的摧殘在動畫效果中完美的體現了美與丑、神圣與骯臟的人性。迷墻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東西,戰爭、人性、教育、家庭、兩性關系乃至兒童心理障礙和d的危害無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談及和關注。
影片將主人公k的孤獨比喻成一堵墻,在墻的世界里k完全的將自己封閉,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間里沖不出精神的枷鎖,他孤獨絕望對人生沒有希望。他在墻的世界里療傷卻要承受更多墻外給予他的傷害。
以內心的沉思為主,以“墻”比喻人性的枷鎖,在經歷種種挫折和失敗后,不再沉淪,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墻”的枷鎖走向新的天地,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而今天這場面,在其中就是打破墻的一個重要重要節點。
這種偉大的作品邊浪自然是想著能將其展示在水藍星樂迷的面前那就最好了但是他記不全
別說是90多分鐘的電影了,就算是thea這張專輯里面的26首歌他都記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