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這么想著,孫立對盧俊義的態度,自然不同以往。所以,他才在盧俊義問計時,主動獻出計策。
盧俊義雖然不知孫立想法,但是見他如此熱心,還是歡喜異常,道:
“孫兄說得有理!”
“若是我們奪取東平府慢了,只怕這次攻城,功勞就不那么大了。”
“盧某個人榮辱事小,但是眾位兄弟都是天下間的豪杰,若是因此在山寨中低人一頭,我的罪過就大了!”
又向朱武致歉道:
“朱軍師,你的計策雖好,但是這次攻城,請恕盧某不用了!”
向朱武行了一禮,似乎頗為愧疚。
朱武哪敢接受盧俊義的歉意,反而有些赧然道:
“是小弟考慮不周,沒想到這次攻城時間要緊。”
“誤了兄長大事,才是更不應該!”
向盧俊義行禮致歉,苦思其他計策。
盧俊義這邊棄了朱武計策,謝過孫立之后,又環顧著四周,向其他頭領問計道:
“盧某不通戰陣,又從未攻打城池,不知這次攻城,眾兄弟可有計策?”
此時,大船之上,除了已經乘坐快船離去的索超、楊雄、石秀、燕青、時遷之外,還有公孫勝、朱武、李應、蔣敬、關勝、楊志、魯智深、武松、宣贊、單廷圭、魏定國、郝思文、孫立、楊林、歐鵬、凌振、馬麟、鄧飛、白勝十九位頭領。
這些頭領之中,公孫勝、朱武、孫立已經獻計,李應和蔣敬此次只管錢糧,不理戰陣之事。其余十四人,或是一言不發,或是沉思不語,讓盧俊義不得不直視這些人,逼著他們獻計。
只是,也不知是眾人都無好的計策,還是不愿為盧俊義出謀劃策。盧俊義環視一圈,直將許多頭領看得低下頭去,都沒有人再發一言。
最終,盧俊義也只得點名道:
“關兄弟名門之后,楊兄弟將門出身。”
“不知二位兄弟,可有什么教我?”
關勝、楊志二人雖不愿為盧俊義爭奪寨主之事效力,以免失敗之后受到宋江清算。此時被盧俊義點名,卻不得不站出來道:
“攻城之法,向來圍三闕一。”
“員外只需在三面分派人馬,想來定能破城!”
這話泛泛而談,本是場面之言,盧俊義聽了之后,卻是大聲贊嘆,道:
“好!”
“關兄和楊兄不愧是名門之后,竟有這么好的計策!”
“這次攻打東平府,煩請關兄弟、楊兄弟各領一軍,和盧某一起,各攻一面城墻!”
說著,不待兩人回應,他便分派人手,道:
“宣兄弟和郝兄弟是關兄弟的故交,想來能輔佐關兄弟。”
“馬兄弟和歐兄弟二位,煩請輔佐楊兄弟。”
讓關勝帶著宣贊和郝思文,楊志帶著馬麟和歐鵬,各領兵馬三千,和自己親自率領的四千兵馬一起,攻打三面城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