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人尷尬地笑了笑,“那些恐怖片都是阿銘私下接的。”
“你可以阻止他去片場。”
這下經紀人不說話了,他不想出現諸如“某明星耍大牌”“演戲不敬業”“娛樂圈毒瘤”之類的新聞。就連看心理醫生,也是打著盡快出戲的幌子。
而馮醫生看得更為清楚,對經紀人而言,李銘是他的寶貝,是他的金疙瘩,但如果這個寶貝不能給他帶來收益,叫什么寶貝呢換而言之,反正李銘的病癥并沒有影響生活,治不治得好又有什么要緊呢只要別惡化就足夠了。
“對了,下周二的治療可否換個時間”
“怎么了”
“阿銘要搬家。”
“搬家嗯換個環境也好,換到周四如何”
“行。”
于是馮醫生將行程調了調。“為什么搬家”
“他說鄰居太吵。”
“他住的是高檔小區吧這種事投訴給物業處理不就行了。”
“這個”經紀人躊躇,“其實阿銘根本沒有鄰居。”
于是,馮醫生的病歷上又加了一行,“已出現幻聽反應。”
說實話,李銘的癥狀太多,多到幻聽也不是什么令人驚異的事。馮醫生拿著病歷坐到電腦前,他推掉了其他客人,專心治療李銘一個。他的癥狀前所未有,像是雜合了多個精神病癥。
如果能治好,自己必然會在醫學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他翻著病歷,幻視、焦躁、入戲、恐高馮醫生轉著筆,猶豫地在最后添上一句:病人學習能力極強,已開始反測試。
當然,反測試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也是他發現的李銘的又一個病癥。李銘一直在他這里進行穩定的治療,心理測試也是家常便飯。但是,從上個月起,李銘的答案就再也沒有變過。
一模一樣。
馮醫生將一個月的測試紙鋪于面前。李銘發生了其他的變化。他的病癥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為嚴重。
作為知名的演員,李銘的演技也在日常活動中更為精湛,他被無數粉絲追捧。同時,也出現了大多數演員都會患上的病癥入戲。
他出不來了。接連不斷地接取恐怖電影,已經讓他沉溺其中。一開始,李銘還會扮做妖怪,或者客串受害者。可后來,他只會選擇道士、主教之類的角色。
他出不來了。
人具有趨利避害的特性。在意識到電影內的自己會更輕松后,李銘便會逐漸往電影里的角色靠攏。
在看到不存在的人影時,他的第一反應會是拿出符篆斬妖除魔嗎
馮醫生不清楚。隨著李銘的演技越來越精湛,他的心理測試變得越來越呆板。仿佛上班打卡似的。
可能李銘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點。而這種潛意識地抗拒會令他更難治愈。
思考得有些頭疼,馮醫生轉頭看向窗外。窗外陽光明媚,萬里無云,花草的顏色也比往日鮮艷。
是個出游的好天氣。
馮醫生看著,腦海里又忍不住想到方才離去的李銘。
此情此景,在李銘的眼里又會是什么樣呢
我們看到的,會是同一片景色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