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啟未對費氏說謊,王安石的這一首《元日》,確實是老家對于新年之時常引用的一首古詩,忘了當年作為學子之時,是否背誦默寫過這首古詩,但是,離開了校園之后,這首詩卻被他牢記了,并且成為了新年的代名詞。
“呵呵呵!夫君,即興一首。呵呵呵!妾身對于夫君之才,心聲佩服,當初紅娘上門之時,妾身才有意于夫君,不知夫君對于今日之景,可有感想,即興吟詩作對幾首,如何?”
費氏面容有所改變,又因面紗所遮擋,更讓人難以認出,說話之時的聲音,也有所改變,未曾擔心被人認出之事,因此才敢進入角色,扮演一位云啟夫人的身份。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沉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九街頭,正軟塵潤酥,雪銷殘溜。禊賞祇園,花艷云陰籠晝。層梯峭空麝散,擁凌波、縈翠袖。嘆年端、連環轉,爛漫游人如繡。腸斷回廊佇久。便寫意濺波,傳愁蹙岫。漸沒飄鴻,空惹閑情春瘦。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暮寒深,遲回處、自攀庭柳。”
云啟除了知曉《元日》之外,其它關于新年的詩句,不多,只得求助于琉璃,讓其將道宋之前的詩句踢出,讓自己顯擺顯擺。
費氏一邊品茶,一邊傾聽云啟所吟之詩,細細品味,透過面紗,可見笑容,對于詩詞歌賦鑒賞,雖然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但費氏聽明白了。
周圍茶桌茶客見云啟與費氏的對話,竟然討論起詩詞歌賦,頓時失了興趣,不再關注人家小兩口之事,回歸未討論完成的話題,從而讓云啟舒了一口氣。
“夫君,這些佳句,與如今之景,可不入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般應景。”論歡樂氣氛的描繪,費氏認為《元日》遠高于云啟剛剛所吟誦的詩句。
“均與新年有關,但側重點不同,夫人,為何如此,對詩詞歌賦產生了興趣?”今天是出來滿足費氏要求,不是來吟詩作對,云啟仔細回憶,費氏異常行為之前,并未有異常情況發生。
“夫君,這幾日獲得婆婆特赦,特意讓妾身出門,逛了不少地方,也了解了不少之前未曾考慮之事,似乎不少信息,自相矛盾,哪一個為真?”
新年是最熱鬧之時,也是最百無禁忌之時,費氏喬裝打扮,離開城主府之事,今天不是第一次,云啟也不是第一位陪伴的人員,但對于那些坊間傳聞,費氏更希望獲得面前這位與她一般,同樣是當事人的看法,聽聽對方對于那些傳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