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如回家休養,開開心心的走,沒有必要在醫院。
宋文老師也不愿意住院,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也做好了離開的準備。曾經,他埋怨老天不公平,但相對很多人來說,他很幸運,他不僅等到了黎明的還迎接了新世紀。
陳知年也問過醫生,去更大更好設備更齊全的醫院有沒有可能?醫生搖搖頭,宋文老師的器官已經衰竭,而且他老了。
而且,宋文老師的身體在三十年前就被狠狠地敗壞過。
醫生讓陳知年盡量讓病人高興些,開心些,盡量滿足他的要求。
宋文老師不喜歡醫院的氣味,陳知年好李仁杰商量后,決定不住院把宋文老師接回家照顧。陳知年每天和宋文老師聊天,說說小時候,然后再說說‘幸福家居’。
周辭白則變化花樣給宋文老師做好吃的,再加上有周小也在旁邊活躍氣氛,宋文老師不管是心情還是精神都好了很多。
但陳知年知道,這些都是表面的。
陳知年推著宋文老師出來散步,路過的人笑呵呵的和宋文老師打招呼,知道宋文老師病了都讓他好好養身體。
“青山鎮的山山水水啊。”宋文老師有些感慨,青的山,綠的水,藍的天,白的云干干凈凈。
雖然青山鎮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真的環境好,空氣也好。
“滿眼的綠色。”宋文老師笑了笑,然后和陳知年說起當年教她寫作文的一些趣事。宋文老師教她要認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要形象,要生動,要貼合實際宋文老師還記得陳知年曾經把青山鎮的山描寫成艾團子。
宋文老師對青山鎮的感情比他們鎮凌江的水還要深。雖然來青山鎮是無奈,這里的人也愚昧無知,但宋文老師慢慢喜歡上這里。
宋文老師病了,曾經教過的很多學生陸續回來看望。有人因為工作原因,看過老師后又離開,有人留了下來和陳知年一起照顧老師。
這些年,宋文老師的大部分工資都用來資助貧困學生。這些學生都感激老師的幫助,如果沒有宋文老師就沒有他們的現在。
看著自己教過的學生出息,宋文老師也高興,很慶幸,他這一輩子沒有白過。
“希望你們都能不忘初心。”這是宋文老師留下來的最后一句話。
宋文老師走得很安詳,在睡夢中去世。宋文老師的最后幾天,陳知年和李仁杰還有好幾個學生都陪著他,宋文老師是在學生們的關愛和不舍中離開的。
陳知年和青山鎮中學商量后,在學校設了靈堂。接到宋文老師去世的消息,很多從青山中學畢業的學生紛紛趕了回來。很多受過宋文老師幫助的人也從不同的地方趕來。
“阿年。”周辭白很擔心陳知年,但卻說不出‘節哀’兩個字。周辭白能理解陳知年的悲痛,宋文老師雖然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
宋文老師于陳知年,是親人,是父女。
周辭白不知道怎么安慰陳知年,只能跟在她身后,陪著她幫著她一起忙碌宋文老師的葬禮。
陳知年和李仁杰一起為宋文老師的葬禮忙碌,好不容易養起來的肉又掉了。雖然難過,但陳知年卻沒有像林螢光去世時那樣悲痛欲絕。
她學會了克制自己的情緒,學習了面對,正視。陳知年很悲哀的發現,原來生離死別也是能習慣的。
或許習慣的不是生離病死而是疼痛。
痛多了,就會麻木,然后心硬如鐵,然后麻木不仁。
“累了就休息一會。”周辭白很心疼‘嗖嗖’掉肉消瘦的陳知年,摸著她因為休息不夠而略粗糙的臉,“別把自己累壞了。”
“我沒事。”陳知年靠在周辭白身上,“就是有些難過。”
難過又失去了一個親人。
但生活還在繼續,她還有很多愛她關心她的親人,所以必須打起精神繼續生活,因為這樣才對得起那些離開的親人。
因為來送宋文老師的人很多,陳知年好李仁杰特別忙,忙起來就沒有時間傷心難過。大家經過商量,把宋文老師葬在青山鎮最高的山上,讓他一直看著青山鎮發展得越來越好。
雖然青山鎮有很多缺點,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陳知年堅信它會越來越好的。
宋文老師去世了,來送宋文老師的人又陸續離開。但,陳知年一家三口還留下青山鎮,住在清水村。
陳知年教周小也小朋友種紅薯,拔花生,抓青蟲,讓他明白‘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陳知年還惡作劇的哄周小也嘗一口小辣椒,讓他辣得氣鼓鼓直跳腳。
看陳知年和周小也相處得快樂,周辭白也放心了。他一直擔心陳知年把傷心難過壓在心底,這樣憋著反而比發泄哭出來更影響身體健康。
看著和周小也打打鬧鬧的陳知年,周辭白松了一口氣,慶幸有兒子在。
陳知年只是想通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