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擊敗的一刻產生,樂進親自率軍沖擊,身先士卒。青州營人人用命,那一仗,曹軍打的是酣暢淋漓。
荊州軍拿曹軍,只當曹軍對待,相反,青州營拿荊州軍,是當定邊軍主力對待的。兩種不同的態度,決定了戰場上的形勢。
南山武院之中,對戰將的要求有詳細的描述,其中一點是,身為戰將,不但要會打勝仗,更要會打敗仗,后者也重要。
一開始,很多將領們聽不懂,原因很簡單,定邊軍沒打過敗仗啊!那又如何要求我,會打敗仗?結果,司隸之戰中……
程昱用計,伏擊白帆的飛熊軍,后者損失極大,成了最好的戰例。正如將軍所言,百戰百勝?一戰就能讓你失去,所有光榮。
當然,飛熊軍不至于,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戰例,他們在中伏之后的表現,可圈可點!徐晃、張郃,皆表現的極為強韌。
士卒們死戰不退,同袍們增援及時,以至于這一戰飛熊軍的確傷亡慘重。但僅僅從傷亡數字看,曹軍并沒有占到多少便宜。
重點在哪里?重點在于韌性、意志。這是基礎,可以戰敗,但絕不會潰敗,一字之差,判若云泥,唯有如此,才可能挽回局面。
同樣的遭遇伏擊,比起司隸之戰,荊州軍面對的環境,要比當日的飛熊軍好的多。但他們顯然沒有,后者的韌性和意志。
當巨大的傷亡出現時,荊州軍開始潰敗了,潰敗,代表著什么
?代表著指揮系統的完全失靈,軍官找不到士卒,士卒一心逃命。
這種狀態下,別說是蔡瑁,你就是將高順典韋一起放在戰場上,也改變不了荊州軍失敗的命運,曹軍由此更為振奮。
對眼前的潰敗,蔡瑁將軍不是沒有努力,但他一切的努力,在潰敗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于是乎,他也只有隨之而敗。
同樣的情況,在定邊軍幾乎是不會發生的,面對敗局,他們總會有人站出來,以死相拼,這樣的越多,越能緩和形勢。
形勢有了緩和,大將們就有了用兵調整的空間,從而開始反擊。
定邊軍的特性,青州營陳留營感受至深,所以,當他們占據優勢,敵軍出現潰敗兆頭時,樂進的攻勢,更是勇猛絕倫。
他準備好了面對敵軍的拼死反擊,這一刻,不能有絲毫猶豫,不能因為優勢在手而有所保留,要不顧一切,以猛對猛。
絕不讓敵軍,有任何可以調整的時機,才是戰局徹底勝利的關鍵。樂進是這么做的,李典亦然,青州陳留二軍,令行禁止。
結果是,追擊過程之中,想像里的拼死反擊,并沒有出現。曹軍的追擊及其順利,如水流淌,荊州軍丟盔棄甲,一潰千里。
戰術?撤退中的戰術運用,種種巧妙之處,蔡瑁都在書信中學習過。你讓他背書,那恐怕一個字也不會差,平時也練過。
只是真實的戰場,和日常的訓練,是有差別的。一旦
潰敗出現,再好的戰術,亦失去了使用的基礎。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