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的中國中校稍1思考就答道:“如果您將這個視為中國1915年的情況來看,就能看出非當時東北的確的情況相當符合這個基本設定。就我個人聽到的1些內容,那份論文本身就是基于何主席在東北時候制定的1系列計劃中的1個。
之所以看著極端,只是因為對手太弱。如果對手更強,有更長遠的視野。又或者中國的運氣不太好,這種情況未必不會發生。”
聽到中校的回答,曼施坦因并不很認同,卻覺得這位中國中校不太1般。能聽明白曼施坦因的問題,說明中校已經擁有了邏輯與方法論。在這個基礎上給與回答,并且內在邏輯自洽,說明中校已經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雖然中校情不自禁的為何銳吹了吹,曼施坦因并不喜歡,卻也不想雞蛋里挑骨頭。何銳能暴打全球,這樣的人絕不會是1個狂徒。考慮各種極端情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既然如此,肯定是中國軍方對此更有體會,為何要來詢問德國軍人?”曼施坦因繼續問道。
“因為我們并不理解歐美對這種戰爭模式的理解。根據我們的觀察,歐美的掠奪式思維下,戰爭并沒有被視為創造更先進經濟的手段。運動戰的體系不僅是戰爭,還包含了大量利用戰爭構建適應敵強我弱戰爭形態下的地方小規模經濟模式的內容。
先進的工業化革命組織利用戰爭造成的對我方傳統經濟模式的破壞,團結對抗外敵入侵的人群,奪取地方的主導權,組建起制度上更高效的地方經濟,并且不斷將這些地區聯系起來,從而組建起更強有力的地方政權。
這個模式的本質是先革自己的命,脫胎換骨后,擊敗敵人。
……不知元帥怎么看?”
曼施坦因先是聽得愣住了,有些想法活躍起來。不過看中校說到最后,明顯有些不自信。又覺得年輕人真的挺有趣。哪怕是年輕人真的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但是面對核心問題的時候,也就是說,面對那些必須掌握到了核心權力才能做出判斷的問題之時,他們很自然的就不自信起來。
既然對方有些不自信,曼施坦因就沒有立刻回答。他回想著方才自己所考慮到的那幾個點,其中1個就是海德里希這家伙在捷克與波蘭當總督,其統治手段就是與當地普通人站到1起。
當時曼施坦因只是覺得海德里希在政治上頗有天分,現在聽了中國中校的話,曼施坦因覺得有點豁然開朗的意思。
海德里希這家伙肯定是認真研究過何銳的著作,因為德國高層當時只要有點真材實料的,都會研究。希特勒的秘書魯道夫·赫斯據說收集了何銳所有著作。
如果按照中國中校的思路去考慮海德里希,海德里希當總督的時候的確是破壞了捷克與波蘭當地的舊經濟秩序,用更有效的模式替代。當時就有納粹高層向希特勒告狀,說戰爭期間的波蘭人過的比德國人都舒服。
當時曼施坦因對這話很生氣,波蘭作為蘇德戰爭中重要的后勤中心,為前線德軍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持。曼施坦因覺得沒有人能替代海德里希在波蘭的作用,如果海德里希被搞掉,再上來的人不可能比海德里希做得更好。
現在曼施坦因覺得有點明白過來海德里希為什么在波蘭有那樣的成就,波蘭人肯定恨德國,也絕不會熱愛海德里希。海德里希所做的只是破壞了波蘭舊秩序,提供了新生活。如果底層波蘭人還肯出力,那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獲得的收益。
想通了這1點,曼施坦因很自然的回想起他詢問海德里希為什么明知會戰敗,還要拼命推行他那套全國范圍內的運動戰與游擊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