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杜威政府再次向美利堅同盟國發出了請求召開磋商會議的公告。美利堅同盟國完全沒有回應,美利堅合眾國的聯邦軍的6海空3軍部隊在3月15日對美利堅同盟國發動了進攻。
雖然丹中校是在3月15日抵達的柏林,但是美利堅同盟國在3月7日就完成了前來中國駐歐洲司令部的溝通,只能說丹中校趕的很急。
剛想到這里,就聽旁邊的小間里有了動靜,很快有人用英語問道:“中校,你有什么想說的么?”
丹中校坦然說道:“美利堅合眾國北方是中國的敵人,美利堅同盟國并不是中國的敵人。”
對面那人繼續問道:“美利堅同盟國追求的是什么?”
丹中校果斷答道:“美利堅同盟國并非不懂得中央集權的價值,但是在國家政權之上,應該是美國民眾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說完這些,對面那人停頓片刻。丹中校直覺的感覺對方好像是愣了愣。過了1陣,對面那人才繼續說道:“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中,有1個斗爭焦點叫做“與民爭利”。誰是“人民”,這是非常核心的問題。以我對美國的了解,所謂的人民,應該是地方上的子承父業的封建豪強,并不是那些努力生活的普通民眾。不知丹中校認為的美國人民是什么人?”
丹中校愣住了。他萬萬沒想到竟然能從1位中國元帥這里聽到如此接地氣的話。丹中校也很認真的反思過美國,也抽空讀了不少書。在美國制定憲法的時候,美國的“人民”最多擴展到有被選舉權的公民。
隨著美國的國家發展,在之后的歲月中,美國人民的定義權范圍在擴大。但是美國的政治還是掌握在那幫封建山頭的手里。就以丹中校自己來說,他如果沒有抱上波旁中將的大腿,絕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丹中校并沒有因此而對程若凡掏心掏肝,他冷靜地問道:“難道您認為美利堅人民的自由沒有價值么?”
這是丹中校的心里話。他認為自己是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才投入戰爭,如果只是想在家里茍延殘喘,他根本沒有離開故鄉的必要。
而且丹中校覺得,對方應該能夠理解這些。因為在戰俘營的時候,中國方面也在宣傳中國人認為的正確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同樣為了爭取到自己期待的生活方式,丹中校不認為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會那么英勇無畏。
對面沉默了好1陣后才再次開口,“您負擔了什么秘密使命么?”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