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于航天來說,這些的確是未來發展必須要面對的階段。
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需要更多人前往月球,乃至火星開展建造、科研,乃至開展普通人旅游的事項。
而外太空旅行的各種過繼反應,無疑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于是這條建議很快就通過了批復,由航天科技集團等老牌航天企業與星海研究院一起進行研究。目前他們已經在星海號上進行了一部分的實驗,后續則會根據實驗數據做進一步的優化。
在收到了星海研究院傳遞過去的兩名宇航員的身體檢查數據以后,nasa宇航局最終還是選擇了讓斯梅德利穆爾和麥克亞當朱莉婭在下蜀航天基地中專用的療養院中進行恢復身體。
畢竟培養一名宇航員是相當難的,其價值在如今這個時代甚至比一架航天飛機都要貴重。
當然,考慮到宇航員的重要性,他們也安排了一支醫療小組過來配合恢復工作。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在徐川的工作范疇當中了。
在星海號成功的實現了載人登月工程后,他的注意力和精力就從航天研究所這邊撤回來了。
雖然二代航天飛機的研發工作依舊在進行,不過在已經給出了大的方向,以及有常華祥院士這位經驗豐富的老航天人的主持下,這些事情并不需要他太過操心。
包括后續月面基地的修建工作,這些項目也有航天局進行引導。
星海研究院目前的航天技術雖然厲害,但畢竟只是個研究機構,沒法代替國家對這些未來的發展做布局工作。
盡管他有能力去這樣做就是了。
但老實說,在經歷了一次載人登月和月面救援行動后,他愈發覺得在宇宙的浩瀚和偉大面前,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渺小的。
如果說在數學上,他還能憑借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去破譯,去解決那些世界級的未知難題。
那么在物理,在航天這些領域,當無數個復雜的難題統合成一個超級工程的時候,就遠遠不是他一個人能夠解決的。
這些學科,這些領域的推進,往往需要成千上萬名不同的科研人員、工程師、乃至普通人一起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一點一點建設起來。
就如同這次星海號的載人登月工程一樣,盡管小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和空天發動機都是他設計的,但要將它制造出來,同樣需要無數其他科研人員乃至普通工人的努力。
人力有窮盡時,也有力所不能及處。
如果他想要在自己的手中開啟這個太空時代,就必須要借助更多人,甚至是更多國家的力量。
當然,如今他在華國,在學術界,在科研界,乃至在全世界的地位早已經不是一名傳統的學術人員了。
盡管他從未放棄過在學術道路上的鉆研和探索,但更多的,他如今已經轉變成一名學術帶頭人。
在數學領域,無論是解決了ns方程的微元構造法,還是解決了霍奇猜想的代數簇與群映射工具,都已經成為了眾多數學研究生,乃至數學家學習研究的對象。
在物理領域,可控核聚變技術更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聚變時代,帶領著華國,乃至全人類走向了一場全新的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