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通電!”
伴隨著沉穩有力的指令聲下達,早已做好了所有準備的工作人員穩定有序的開啟了各自的工作。
孕育了恒星般能量的聚變堆功率提升,龐大的電能涌入了數十公里的地下管道,在這里形成了一道圓環型的強大磁場。
深藏于上百米地底的粒子加速正式啟動,龐大的粒子束通過管道開始正式進入對撞機中。
在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提供的無盡能源下,龐大的電流在上百米深的地底聚集著,在超導材料上奔馳著,繼而轉變成如恒星般的磁場。
在這龐大磁場的籠罩和推動下,儲存環中的無數粒子束被不斷的推動著,加速著。
總控制中心的監控大屏幕上,那堪比光速的粒子流正不斷的攀升著自身的能級。
當那兩束鉛離子以光速的99......%完成二十萬次加速循環時,由超算中心控制的智能程序做出了自我判斷與匯報。
“能級抵達85tev!”
聽到智能程序的匯報,徐川深吸了口氣,下達了新的指令。
“釋放鉛粒子流束!”
沒有人回答,也沒有人說話,總控制室中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將期待的目光投向監控屏幕。
在超算中心的控制下,已然抵達了對撞目標能級的鉛粒子流束被釋放,在這狹小而又寬闊的管道中互相碰撞在了一起。
那猶如超新星爆發一般的宏偉場景,卻是肉眼所無法捕捉的。
粒子與粒子的碰撞、質子與中子的碎片、夸克的重組、膠子的耦合......
在這短暫的碰撞時刻,強相互作用力的囚籠被轟然破碎,夸克與膠子如創世初的熔巖噴涌,將探測器陣列點燃成最原始的基本粒子風暴組成的海洋。
與此同時,在主管道儲流環上,位于東方和東南方角落的‘大型常規超導環場探測器’和‘動能量軌跡追蹤探測器’開始了聯手對實驗數據的捕捉,記錄著這場微觀宇宙大爆炸。
火花與碎片激射,能量與物質的具現,那部署在管道上的探測器,將這璀璨奪目的光芒完整的記錄了下來。
超過六千萬個微型傳感器不斷的捕捉著這些粒子風暴釋放的信息洪流,部署在探測器上的鎢酸鉛晶體則進一步將帶電粒子的軌跡轉化成一副副能譜圖像。
站在總控制室中,徐川的目光落在了監控屏幕上,瞳孔中倒映著那一張張通過探測器捕捉,超算中心實時繪制的原始能譜圖像。
對于一名物理學家來說,這種探索未知領域的畫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即便是他已經看過無數次類似的數據與能譜圖像了,依舊不愿意挪開自己的雙眼。
......
第一輪85tev能級的碰撞實驗很快就完成了,但對于今天的對撞實驗來說還遠遠沒有結束。
百米深的地下,那由高溫銅碳銀復合超導材料構成的長達六十二公里的環形管道并沒有停止運轉。
相關,那部署在數公里之外的聚變堆在電廠工作人員的控制下進一步提升了輸出的能量。
與此同時,負責管控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工程人員正在一點點的調整著對撞實驗的參數,準備著進行下一輪的碰撞實驗。
很快,第二輪的對撞實驗就開始了。
在聚變堆強力的能源供應下,那流轉在環形管道中的粒子流束能級從85tev提升到了100tev。
如果說徐川的理論沒有問題的話,那么在這一輪的對撞實驗中,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增強真空極化效應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而反饋在原始碰撞數據與能譜圖像中的表現便是引力波頻段出現瞬態峰。
這是僅次于第三輪125tev對撞實驗的關鍵數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