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它已經足夠將月球表面上的貨物直接投送到月球近地軌道上的中轉空間站了。”
事實上,下蜀航天基地這里的大型軌道質量投射器只不過是動力與磁道系統。
早在2025年上半年的時候,已經選好了地址的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項目就已經在動工了。
當然,那邊的動工是指修建配套的轉運工廠、支撐磁道系統的大型鋼架、提供能源的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等等。
畢竟早在項目成立初,相關的理論就已經完成了。
而且在國內國外也有相關類似的‘火箭橇’工程做基礎數據支撐。
比如,早些年的‘月桂1號’實驗型質量投射器通過超導線圈和核聚變供電,可將20-30噸貨物加速至2.4公里/秒110。
理論上來說,780米長的軌道即可將1噸貨物加速至1.32公里/秒,使其脫離月球引力成為衛星。
而這項技術之所以一直沒有運用到月球上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以前的航天技術根本就沒有足夠支持月球開發的能力,另一方面則在于部分技術與經濟成本限制。
比如能源。
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是通過電磁軌道或線圈加速載荷,利用超導材料降低能耗,在月面真空環境中無需克服大氣阻力,從而將物質從月球表面直接‘打’上月軌。
但通過電磁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無疑需要大量的能源。
理論上來說,支撐足夠投射物資的質量投射器峰值功率可達數萬兆瓦,這種級別的能源依賴依賴大型變電站或混合儲能技術。
而以前在月面上活動,能源全靠太陽能發電板。
要支撐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那么則需要以平方公里為單位面積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
這也意味著單條質量投射器的建設成本預估達數百至上千億元。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航天技術沒突破前,單獨主持如此龐大的月面工程幾乎都是不切實際的。
但對于現在的華國來說,別說是一個千億級的工程了。
光是在月球上,他們就砸進入了整整三個千億級工程,月面生物圈工程、月球前哨科研基地、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項目。
盡管短時間內這些龐大的項目幾乎看不到經濟效應,但光是在航天領域的促進作用,就已經讓華國在朝著地外文明蛻變了。
畢竟真要想移民月球或火星等地外星球的話,航天技術與太空開發技術是繞不開的。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