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道路就像是上個世紀的那種土泥巴路一樣,最終的要求不高,能夠盡量做到道路平整,能承擔一定的壓重就足夠了。
反正月球上也沒有雨水什么的,完全不用擔心這樣的泥巴路下雨后就泥濘不堪,無法通行。
“話說將這些垃圾糞便直接扔在這里不行么,還專門修條路將這些東西送回地球干啥。”
熟練的開著壓路機,鄧意蘊跟在領班劉毅的背后,一邊反復的將路面碾壓緊實,一邊在通訊頻道中閑聊著。
對于在月球上工作,尤其是干修路這種枯燥無畏事情的他們來說,聊天打屁幾乎可以說是工作過程中唯一可以緩解情緒的娛樂方式了。
除非是在基地里,否則就是想偷懶想玩手機也玩不了。
道路前頭,開著推土機拓展道路的劉毅聳了聳肩,道:“不運回去,難不成就這樣丟在這里讓它一直發臭嗎?”
從22年正式啟動月華臺科研基地的建造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了。
四年的時間,常住在月球上的人口幾乎是以指數級在增長。
第一年可能還只有個位數,但第二年就到了兩位數,第三年三位數,如今月球上的常駐人口更是突破了一千。
如果是算上非常駐人口,比如各國的科研人員,以及一些項目如月面生物圈基地、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等工程的施工人員,月球上活動的人口數量直接突破了一千五百人。
不過月球上活動的人口數量,目前來說并不是沒有極限的。
按照月華臺科研基地中生態系統專家的評估,以華國目前的航天運力,將月球上活動的人口數量保持在兩千以下是最合適的。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倒不完全是人們想象中的維持一名宇航員在太空中生活的成本太高,而是實在是現實條件不允許。
原因很簡單,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是人員活動會帶來的基礎問題。
超過四位數的月面常住人口,對于地月航天的運力載荷可謂要求極大。
除去每一次前往月球執行各種任務的航天飛機會攜帶部分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物資外,每周都有兩架航天飛機從地球上啟航,攜帶著大量的瓜果蔬菜,肉食米飯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前往月球。
而這還僅僅是物資的供應,還沒有算月球基地產生的各種‘廢物’運輸的。
一千五百人的活動人口,就算是拋開科研活動,光是人員本身每天產生的排泄物,比如尿液、糞便,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理論上來說,一個正常的成年男子,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大概在一公斤左右。
而對于這些生活垃圾,月華臺科研基地幾乎是沒有辦法完全處理的。
哪怕是人體的代謝物,每天都會堆積至少上千斤。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東西不是可以通過基地中的種植基地供種植物消化掉嗎?
但事實是,月華臺基地中的種植單元根本無法消化如此之多的代謝物,畢竟有限的植物也只能消耗有限的代謝垃圾。
如果一股腦的全堆給植物,結果只會‘燒死’植物。
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很清楚,畜禽與人類的糞便是不能夠直接澆到種植的菜地或者田里的。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畜禽的排泄物里面存在非常多的細菌病毒一類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