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制造量子引力模擬激發接受設備的零部件有一部分需要從其他國家進行采購。
不過在驗證超光速技術是否可行的基礎上,即便是向來效率不高的米國佬,也表現出了還算積極的態度。
金陵,下屬航天基地的制造工廠中。
在一座寬敞的廠房里,兩臺外貌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實驗設備正安靜的躺在干凈的組裝臺上。
這正是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和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設備。
前者整體看上去是橢圓形的,豎立起來直徑約莫十二米左右,堪比一棟四層樓高的居民樓,人站在
這是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由整整1280個大功率超強脈沖激光發射器、遍布內核的超光滑鏡面、殼層坍縮-激波制造核心、高精度控制儀、原子鐘等等一系列零件構成。
如果是按照設計難度來考慮,它應該設計成圓形,然后將大功率超強脈沖激光發射器部署到球壁上。
但很顯然,直徑超過十二米的大家伙已然超過了航天飛機的運載能力。
如果不想耗費漫長的時間在太空中進行組裝的話,那么在地球上組裝好,然后直接運送過去是最簡單的方法。
而考慮到航天飛機貨艙狹長的形狀,所以這種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最終被設計成了狹長的橢圓形,就像一枚橄欖球一樣。
至于這種設備的結構,如果簡單的來說,你可以將其看成一種‘新型氫彈’。
是的,氫彈是利用核裂變裝置爆炸能量引發氘、氚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而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核心同樣是瞬時釋放巨大能量,并能夠讓內部內置的硅元素進行聚變的裝置。
利用小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提供能源,由1280個大功率超強脈沖激光發射器將高能激光將能量匯聚到最核心的殼層坍縮-激波制造設備上。
在極短的時間內,這股龐大的能量就能在核心中產生遠超太陽核心的溫度,進而點燃殼層坍縮-激波制造核心內的硅元素,使其燃燒發生光致蛻變,進而產生微弱的引力漣漪,在極小的范圍內牽引動恒星自身的時空曲率。
盡管這個范圍很小很小,可能連一厘米都還不到。
但對于驗證實驗所發射的光粒子束來說,卻已然是足夠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來說,這種實驗用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是一次性的。
盡管核心的殼層坍縮-激波制造器很小很小,僅僅只有二十五公分。
但由于硅元素燃燒聚變時產生的超過三十億設施度的超高溫以及各種輻射與高能射線,它會像煙花爆竹一樣,在內部的火藥爆炸后外層的紙殼被撕扯成成百上千的碎片。
或許在未來他們可能會想辦法優化這種設備,制造出非一次性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
但現在,至少在短時間內無論是徐川也好,還是crhpc機構的其他物理學家們,也想不出比這種‘原始氫彈’更好的方式了。
......
“這東西,真的能打開時空隧道,讓光粒子展開超光速航行嗎?”
工廠中,航天局那邊的鄔遠康局長此刻正抬頭仰望著堪比一座小山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臉上寫滿了好奇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