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不需要倭國人口,不需要倭國土地,甚至不需要倭國財富,所以才能放的開手腳,所以才能走得更遠。
十二月十八日,幕府將軍審時度勢,于江戶天守閣向天下宣布,幕府投降。
詔書是由天皇口吻頒布。
萬世一系的天皇早已不掌握倭國實權,不過作為吉祥物,每到關鍵時候,他老人家還是會被抬出來,當夜壺用一用。
雖是降書,字里行間卻充滿了桀驁不馴。
也正是因為這封詔書,激怒了太上皇,讓倭國陷入徹底覆滅的命運。
佐賀城太上皇行宮。
太上皇坐于御座之上,目光炯炯掃視前方,一隊從江戶趕來的倭國使者,五體投地跪在地上,屁股撅得很高。
「讀一讀吧,朕聽聽他們想怎樣議和。」
東方祝連忙展開天皇投降詔書,大聲朗讀道
「朕深鑒于日本形勢及幕府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
「打住,」太上皇揉了揉額頭。
「彈丸小國,也敢妄稱天下」
「看來倭人還不適應臣服大齊,不過,朕也不需要他們臣服,繼續讀吧。」
東方祝答應一聲
「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幕府通告齊國,愿接受其勸降條款,恢復履行牛關條約義務,賠償大齊國戰爭損失,償還拖欠歲幣,派遣太子前往大齊。」
這樣的條件顯然不足以打動太上皇,他只是發出一陣哂笑。
東方祝繼續讀道「謀求日本臣民的健康安樂,攜手琉球、朝鮮等國,一起享受共榮之樂,本是先皇對朕的殷切期望,也是朕這些年堅持踐行的目標。」enxuei
謀求臣民安樂,就要劫掠大齊攜手琉球朝鮮更是無稽之談。
「當初中斷牛關條約,向大齊宣戰,實為維護日本的生存和安定。至于后來發生的浪人劫掠沿海城鎮,薩摩藩收取琉球,這些事情本來就不是朕的意思,只是下面人胡作非為」
原來倭寇下克上的傳統由來已久。
「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與大齊為敵,實非朕之初心,戰爭半年,雖各藩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兆億百姓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并未好轉。人心向背亦不利于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燃燒彈,從天而降無法躲避,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大和族滅亡;也將給大齊軍隊造成額外的傷亡。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于皇祖皇宗之神靈乎」
讀到這里,東方祝終于停住,因為太上皇的臉色變得很難看。
倒不是因為這份詔書槽點太多,德川幕府對局勢的認知,離譜到這種地步,著實令太上皇震驚。
通篇讀下來,沒有任何投降字眼,對于倭國長達百年對中華的侵擾,更是只字不提。
唯一表達出來的意思是,為了與各國共榮,倭國已付出巨大代價,軍隊傷亡嚴重,到處都是家毀人亡。
現在停戰,雖不利于倭國,天皇覺得很委屈,但為了后世太平,他們必須這樣做。
太上皇長嘆一聲,悠悠然道
「真是擰巴的民族,投降就好好投降,還不肯放低姿態,取死之道,不外如此。」
如今幕府四面楚歌,還能起草一份這么胡說八道的詔書,真讓人大開眼界。
太上皇想了很久也想不明白,自己為何要接受這樣一份停戰詔書。
可能是因為天皇
萬世一系,高高在上,所以才敢這樣俯視人間,俯視劉招孫這個萬王之王。
「先把倭國使者砍了祭旗,德川家光還不了解朕,和朕斗,他有個實力嗎十五年前,朕給過他機會,他不中用啊,倭人畏威不畏德,命令大軍登陸長州藩,血洗長州藩。」,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