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呢?”
“若是禍端,孩兒以為大學里的王仲宣能算一個小禍端。”
韋康放低聲音:“這幾日孩兒去驪山北營游玩,青華衛已開始向甘泉山遷移。”
韋端聽了不以為異,就問:“今年秋季招了多少?”
“亦是三千。”
韋康放低聲音:“隆冬大司馬征匈奴時,青華營前后招募新兵不及兩千,大司馬撤軍歸來后從軍中推選有功之士,補足了三千之數。今年春耕后,又從長安大學募選貧家少年,以及各處軍戶少年,湊齊了三千之數。”
韋康說著感到有些壓力:“夏收后,又推選征匈奴有功之士,補足了秋季三千。自青州兵改制為青華衛以來,已前后征募三批共九千兵士。”
這是閉營操訓、學習的脫產兵,閉營操訓不可怕,訓練的再精銳,這些部隊只是拳頭、刀劍罷了。
可閉營期間的學習,才十分的可怕。
很多士人、破產士人都沒資格入選,青華衛有自己的選拔、征募標準,其他人插不上手。
很多新兵說是新兵,實際上本身就有功勛在身;等學業完成后,勢必沖擊、影響長安大學、在關中的各方士人的入仕環境。
一年兩批,每批三千,這就是六千人。
等青華衛再這樣發展下去,以后郡縣基層長吏勢必出自青華衛。
而內部訓練內容,相隔遙遠還能觀察個大概;可閉營期間的教學內容,就不是外界能偵查的了。
如果大司馬手里掌握一套效率更高的啟蒙教材,現在又有金簡書,那么青華衛的教學效率會非常的高。
以韋康的年齡見識來說,已經看到了青華衛的威脅。
至于長安大學,從始到終除了聚集士人,方便大司馬選人用人外,幾乎對現在的大司馬幕府沒有任何影響作用。
韋端聽了后,也不覺得意外:“終究是大司馬,常人豈能窺伺他的用意?此事你也不必擔憂,青華衛出來的人,終究是我關中兒郎居多,利在長遠。”
“是,孩兒明白。”
韋康又拱手,并低頭請教:“大人,長安游學士人中多有鼓動勸進者,響應者頗多。孩兒亦受其游說,該如何應對?”
“不必與他們密切交往,大司馬即將經營西面之事。你兄弟二人可輪番前往涼州游歷以增長見識,這件事情不可拖延。務必掌握金城、榆中、隴西三郡之人文地理。這樣大司馬遠征河湟之際,我也好厚顏舉薦,為你二人討個向導、使者的差事。”
“是,孩兒明白,回去后就與諸人商議。”
韋康立刻應下,現在他們兄弟輪流去涼州,不會遭遇什么危險。
先一步去天水,聚集天水的士人、豪強子弟,結伴出游去隴西,隴西士人、豪強也會加入。
這個游歷團隊再繞一圈榆中、金城,基本上地理問題就能掌握,人脈問題更是沒有問題,他們能直接將地頭蛇帶到幕府里一起工作。
這件事情就他們兄弟兩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不能輕易放棄。
被人舉薦加入幕府,以及幕府征辟,又或者以卑職入幕府,逐步立功晉升,這都是不同的路線,有不同的際遇。
見韋康不辭辛苦,韋端也是安心不少。
他的兩個兒子都很出色,年齡又稍稍年長于大司馬。
只要不亂搞一些事情,他們家族自然擁有鐘繇家族難以企及的長遠未來。
都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了,有必要跟鐘繇綁死?
(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