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又過了一個禮拜,這一天正好是清明節。
要知道在農村對于清明這個節日,那是非常看重的。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他們都會統一在這個節日里面去祭拜自己的祖先。
因為對于華國人來說,清明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節日。
據說清明節的來源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內亂,發生宮廷斗爭,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一路上僅有十來個忠心耿耿的家臣跟隨。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
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暈了過去。他的家臣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居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淚流滿面,立下誓言,他日若能當上君王,定當報答。
介子推跟著重耳整整漂泊了十九個春夏秋冬。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君主,成為了一代霸主晉文公,他重賞了與之同甘共苦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里當然不舒服,背起母親隱居綿山。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提起舊事,晉文公這才想起介子推,心中有愧,派人進山,無果。
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逼著他出來。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后,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柳樹而死。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每年燒山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故名寒食節。
第二年,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祭奠介子推,見墳頭老柳樹死而復活,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當然這是一種傳說,實際上清明節的來歷跟古代我們華國是農耕社會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后,種瓜種豆”之說。
人們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能保佑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齋戒,以示對祖宗的崇敬。它帶有典型的農業社會的色彩。
當人類已經步入現在文明社會,清明節中企盼保佑保佑豐收的農耕文化色彩早已淡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對祖先的緬懷之情。
這一點讓西方人很不理解,讓他們不理解的就是華國人不會崇拜單一的神,信仰多神,但都不如祖先崇拜。
那么華國人信仰祖先崇拜呢?其實這是我們務實的表現。
拋開傳統不說,都是一種儀式,這是一種生者緬懷亡者的方式,并不能說通過這種儀式一定會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但是這是對生者的一種慰藉。
人既已故,生人再也無法與其相見,無論是想再握握他的手還是聽聽他的聲音,或者兒女想再盡孝,都已不再可能。
所以人們才漸漸形成這樣的共識,用這種方式去紀念祖先,并不是為了告訴先人,我來給你燒錢了,你要保佑我,而是給自己對先人的思念一個出口。
在清明節這一天。距離宋寧出事,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