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路記者設法接觸到某平臺離職的算法工程師,對方匿名爆料:“給那些被標記為‘多平臺接單’或‘偏好新平臺’的騎手派發更長距離、更復雜路線、或者時間窗口更緊的訂單,是寫入風控模型里的常規策略,目的就是降低他們的配送效率和收入,迫使他們‘專心’。”
外媒bac推出深度報道:《車輪上的戰爭:華國外賣騎手與平臺霸權的抗爭》。
視頻鏡頭聚焦一位名叫張紅梅的女騎手。畫面中,她疲憊地坐在電動車上,展示著手機里白天被每團以“超時”為由扣除200元的通知,聲音沙啞:
“這個地址導航導錯了,繞了路,我拼命趕還是晚了3分鐘…200塊,半天白干。”
到了晚上,她鼓起勇氣嘗試接了一單京西外賣,很快接到站長的電話:“張紅梅!你是不是不想干了?再讓我發現你接京西單,明天就別來報到了!”
最后,鏡頭特寫她布滿老繭的手,緊緊捏著那份京西告知書,眼神從麻木變得有一絲光亮:“以前被罰錢,被威脅,只能認命,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
現在,京西告訴我,他們這樣做,是犯法的。這紙…是希望吧?”這篇充滿人文關懷的報道被國際關愛組織官網在首頁重點推薦。
bac的深度報道在外網發布后,國內網友很快從國際關愛組織官網的推薦鏈接里找到了原文,相關片段被搬運到微博、抖音等平臺,評論區瞬間被憤怒與羞恥感淹沒。
“看完整個人都在發抖,張紅梅手上的老繭比我爸干了三十年農活的還厚,就因為導航錯了三分鐘,半天血汗錢說扣就扣?這事兒被外媒拍出去,人家會怎么看我們的勞動者處境?”
一條高贊評論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底下跟著兩千多條“破防了”的回復。
有網友貼出外媒評論區的截圖:“在華國的科技公司里,算法竟然成了壓迫底層的工具?”
“騎手連選擇接單平臺的權利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市場自由?”
這些尖銳的質疑像針一樣扎在網友心上,“平時總說我們的互聯網行業多牛,結果背后是這樣欺負人的操作被全世界圍觀,臉都被丟盡了!”
更多人把怒火對準平臺的霸權邏輯:“最惡心的是,他們把壓榨包裝成‘規則’,把騎手的反抗說成‘違規’,張紅梅接個別的平臺的單就要被開除,這和舊社會的賣身契有什么區別?現在被外媒扒出來,全世界都知道某些平臺是怎么用技術作惡的,我們自己護短都護不住!”
有網友翻出國際組織的報告,對比著說:“人家早就規定平臺不得限制勞動者多渠道就業,我們倒好,用算法給騎手‘貼標簽’、派遠單,這套操作被寫進外媒報道,簡直是給行業蒙羞!”
還有人痛斥:“別再吹什么‘新經濟奇跡’了,連最基本的勞動者權益都保障不了,再光鮮的數字都是遮羞布!”
評論區里,“丟人”“寒心”“必須嚴懲”成了高頻詞。有位網友的話被反復轉發:“張紅梅眼神里的那點光亮,不該只靠一張告知書支撐。什么時候這些平臺不敢再這么無法無天,什么時候勞動者能挺直腰桿,才算真的不丟人。”
羞恥感之外,更多人開始呼吁:別讓外媒的鏡頭,成為倒逼改變的唯一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