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會議室的門被推開時,劉強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著樓下車水馬龍的城市。午后的陽光透過玻璃,在他身上投下一道長長的影子,卻掩不住他周身緊繃的氣場。
“人都到齊了。”王瑩輕聲提醒。
劉強轉過身,目光掃過長條會議桌旁的十幾張臉——電商事業群總裁張峰、物流負責人馬明、技術總監周磊、市場部總經理陳曦……每個人面前都攤著筆記本,屏幕上還停留在每團速購的界面截圖,氣氛比半小時前壓抑了數倍。
“說說吧。”劉強拉開主位的椅子坐下,手指在桌面上輕輕叩了叩,“現在不是憤怒的時候。30分鐘送達,24小時服務,覆蓋12大品類——每團這步棋,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誰先亮個思路?”
電商事業群總裁張峰率先開口,他面前的筆記本上畫滿了雜亂的箭頭:“劉總,核心問題出在時效。我們的211限時達在行業里算快的,但跟30分鐘比,完全不是一個維度。用戶買包紙巾、一瓶可樂,等半天肯定不樂意。”他頓了頓,聲音發沉,
“現在每團速購已經接入了300家連鎖超市,150家數碼門店,甚至連羅木,美宜家這些便利店都全量上線了。他們用的是‘前置倉+本地門店’的模式,我們的大倉配送體系根本扛不住這種即時性需求。”
“那我們也搞前置倉!”物流負責人馬明猛地抬頭,額角的青筋跳了跳,“把高頻商品挪到城市各個前置倉,用戶下單后直接從最近的倉發貨,我就不信追不上那30分鐘!”
“馬總說得輕巧。”技術總監周磊推了推眼鏡,語氣帶著無奈,“前置倉不是搭個棚子就能成的。我們現有的庫存管理系統是為大倉設計的,要拆分到幾百個前置倉,數據同步、補貨算法、損耗控制……哪一樣不需要重構?
技術團隊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拿出方案,還得投入至少50億建倉——這還不算后期運營成本。”
“50億?”市場部總經理陳曦倒吸一口涼氣,“我們剛在燒烤事件里投了2億補償,現在又要砸50億?董事會那邊怕是通不過。再說,每團的騎手隊伍有80萬,我們自建配送團隊的話,人力成本根本扛不住。”
“那就跟本地商家合作!”李薇突然開口,她剛從外賣業務線趕來,臉上還帶著些許急促,“我們外賣平臺本來就有合作的商超商家,現在把他們接入新模塊,用我們的騎手配送。這樣不用自建前置倉,還能快速鋪開品類。”
張峰立刻搖頭:“不行!外賣騎手的配送邏輯跟即時零售不一樣。送外賣是從商家到用戶,點對點;但速購要考慮庫存、揀貨、核對,騎手得先去超市貨架上找商品,這效率能一樣嗎?上周我們測試過,讓外賣騎手兼職送超市訂單,平均耗時58分鐘,還總出錯拿錯商品——這跟每團的30分鐘差太遠了。”
會議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空調的風聲在回蕩。每個人都清楚,張峰說的是實話。每團深耕外賣十年,騎手對路線的熟悉、對商家的配合,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這恰恰是京西最缺的。
“我倒覺得,不一定非要硬碰硬拼時效。”一直沒說話的戰略副總裁趙宇突然開口,他慢悠悠地轉動著筆,“每團速購的品類雖然多,但價格普遍比我們高10%-15%。比如同款洗衣液,我們賣39塊9,他們要45塊。用戶圖快可能愿意多花幾塊,但長期來看,性價比還是王道。”
“你這是自欺欺人!”馬明忍不住反駁,“等用戶養成了半小時收貨的習慣,誰還在乎那幾塊錢?就像當年大家覺得網購比實體店貴,結果呢?習慣了方便,價格敏感度會直線下降!”
“那我們降價?”陳曦試探著說,“用補貼把價格壓到比每團低,同時宣傳‘次日達但更劃算’,吸引對價格敏感的用戶。”
“補貼?”張峰苦笑,“每團去年光外賣補貼就燒了80億,他們的現金流比我們充裕。我們跟他們拼補貼,等于拿自己的短板跟人家的長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