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京都的天空剛泛起魚肚白,小王已經騎著電動車穿梭在胡同之間。車后座的保溫箱里裝著新鮮出爐的包子豆漿,這是今天的第一批訂單——早餐配送。
放在一個月前,這個時間他還在補覺,等待午高峰的到來。而如今,從早餐、生鮮到日用品,訂單從早到晚連綿不絕。
"您有新的餓了吧閃購訂單!"app提示音再次響起,小王笑著對記者說:"這已經是今早第12單了,以前這個點能接3單就不錯了。"
實際上,就在三個月前,28歲的小王還在為是否離開外賣行業而苦惱。作為同時注冊三個平臺的騎手,他每天的工作狀態堪稱"疲于奔命"。
"最早做每團外賣時,午晚高峰能賺不少,但中間空檔期太長。"小王回憶道,"早上7點到9點有點早餐單子,然后就要等到11點午餐高峰。下午2點到5點幾乎沒單,只能蹲在路邊刷手機等晚餐高峰。"
最讓他焦慮的是收入不穩定。展示出去的工資條顯示:去年平均月收入約8000元,但需要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且一個月無休。"每團的頭部騎手確實賺得多,有人能月入過萬,但那都是用命在拼。超速、闖紅燈、抄近路都是家常便飯,就為了省下幾分鐘時間。"
小王曾經認真考慮過轉行做快遞員。"至少快遞員路線固定,不用這么趕時間。但聽說快遞員收入更低,一直下不了決心。"
轉折點出現在餓了吧閃購業務全面上線。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小王成為了首批專職閃購騎手。
餓了吧閃購的最大改變是打破了外賣配送的時間局限性。
"看,這是今天的訂單分布。"小王展示手機app上的數據:早餐時段(5:30-9:00)已完成14單;上午時段(9:00-11:00)有咖啡和零食訂單9單;午餐高峰(11:00-14:00)預計有20余單;下午茶時段(14:00-17:00)預約了8單;晚餐高峰還有30多單待配送。
"現在日均訂單量穩定在40單左右,最高一天跑了62單。"小王計算著,"每單平均配送費6元,加上各種補貼和打賞,日收入輕松突破300元。一個月下來,18000元不是問題。"
更讓他滿意的是訂單類型的多樣化。"閃購訂單價值更高,用戶打賞也大方。昨天一位女士急著要給孩子送奶粉,我20分鐘送到,她直接給了30元打賞。"
閃購業務的另一大創新是智能配送系統的升級。
"以前同時接三個平臺的單,經常自己跟自己打架。"小王苦笑道,"有一次同時接了每團、餓了吧和滴滴的三個訂單,取餐地點相隔三公里,送餐地址更是南轅北轍。結果超時兩個,被投訴扣錢。"
現在閃購的智能系統會自動聚合順路訂單。"系統一次分配5-6個訂單,都是同一區域或順路的。昨天下午一趟就送了7杯咖啡,都是國貿寫字樓里的不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