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南京西路的梧桐葉剛染上初秋的金黃,聯華超市老板老周卻對著收銀臺旁堆積的臨期牛奶犯了愁。這家30平米的社區小店,是老周經營了12年的心血,可近半年來,線上外賣平臺的沖擊讓到店客流越來越少,日均訂單始終徘徊在20單左右,有時一天的營業額連房租都不夠。
“周老板,您再考慮考慮?陶寶閃購不是單純壓價,是幫咱們把生意做到3公里外的寫字樓里!”
陶寶閃購的業務經理小林第三次上門時,手里多了份打印整齊的數據分析表。
老周捏著玻璃杯,指節泛白:“小林啊,不是我不相信你,你看這進口橙子,進價就要8塊一斤,閃購上賣9塊9還得免配送費,我這不賠本賺吆喝嗎?”
小林俯身指著表格上的“差價補貼”條款:“您看這里,陶寶會補足售價與成本的差額,保證您每單有5%的基礎利潤。
而且訂單量上去后,供貨商還能給您更低的拿貨價——就像隔壁街的水果店,接入閃購后月銷量翻了三倍,現在拿蘋果比原來便宜兩毛錢一斤。”
他頓了頓,又調出手機里的地圖:“您這店輻射的南京西路、靜安寺商圈,有20多棟寫字樓,光白領就有8萬多人,他們中午買瓶牛奶、晚上下班帶份水果,都是即時需求,咱們現在就是沒接住這波客流。”
老周盯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寫字樓標記,心里的防線松動了。他想起上周暴雨天,有個寫字樓里的姑娘冒雨來買衛生巾,渾身濕透了還說“附近超市都關門了,就您家開著”。
要是能把商品送到她們手里,既方便了顧客,自己的生意也能好起來。“行,我試一個月。”
老周終于點頭,小林立刻拿出平板,幫他上傳商品信息、設置庫存預警,還手把手教他用陶寶商家后臺的“智能備貨”功能。
上線第一天,老周特意早起了兩個小時,把牛奶、雞蛋、進口水果碼得整整齊齊,甚至在收銀臺旁騰了塊地方放外賣打包袋。
可從早上8點到10點,線上訂單只來了3單,老周心里又涼了半截:“果然還是不行。”他剛想跟小林說要放棄,手機“叮咚”響個不停——11點剛過,訂單突然涌了進來,
“牛奶2盒+雞蛋1盒”“進口橙子4個+酸奶1杯”,不到半小時就接了28單。
“周叔,趕緊打包!騎手都到門口了!”幫忙的店員小張手忙腳亂地貼訂單標簽,老周也擼起袖子,把雞蛋小心翼翼地放進防震泡沫盒,又往水果袋里塞了片濕紙巾保鮮。
忙到下午1點,訂單才稍微少些,老周擦著汗看后臺數據:半天就賣了126單,比平時全天還多6倍。更讓他驚喜的是,有個顧客在訂單備注里寫“水果很新鮮,下次還買”,后面還跟了個笑臉。
可沒高興兩天,新的問題就來了。周五晚上,老周正準備關店,后臺突然彈出“庫存不足”的提醒——他進的20箱牛奶全賣光了,還有顧客下單后因為沒貨被自動取消,留言抱怨“白等了”。
老周急得團團轉,趕緊給供貨商打電話,可對方說倉庫已經下班,要等周一才能送貨。
“周老板,別慌!我幫您申請了‘應急補貨通道’。”
小林的電話像及時雨,“陶寶閃購和周邊的大倉有合作,現在下單,凌晨就能把牛奶送到您店里,保證不影響明天的訂單。”
掛了電話,老周點開商家后臺的“數據羅盤”,頁面上清晰地顯示著“牛奶日均銷量58箱”“雞蛋高峰時段18:00-20:00”“寫字樓訂單占比72%”。原來不是自己備貨少,是沒摸準顧客的需求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