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的目光在“1元”字樣上停了好久,手指按下去時還帶著點顫:“這么便宜,不會是剩的吧?我前陣子聽張嬸說,網上買的水果都不新鮮。”
“您放心,商家都是附近開了十幾年的老店,平臺得給咱擔保呢。”小玲說著,已經幫她選好了“少辣、多蔥”的備注。
點擊付款時,李阿姨突然按住她的手:“等等,會不會扣我銀行卡里的錢?我就綁了退休金那張卡。”
直到看見支付頁面明確顯示“實付1元”,她才松了口氣,看著訂單狀態從“商家接單”變成“騎手取餐”,眼睛越睜越亮——這比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再回家做飯,省了足足一個小時。
四十分鐘后,穿著藍色工裝的騎手敲響了門,遞來還冒著熱氣的腸粉和一杯冰奶茶。
李阿姨拆開包裝盒,看見蝦仁個個飽滿,醬汁淋得均勻,咬下第一口時,突然笑出了聲:“這么方便!以后你周末不用專門回來給我送飯了,我自己就能點。”
那天下午,李阿姨抱著手機坐在小區涼亭里,逢人就展示自己的訂單記錄:“你看,1塊錢買的腸粉,還有奶茶呢,比你家閨女給你帶的早餐劃算吧?”
原本湊在一起織毛衣的幾個阿姨湊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問:“這咋弄啊?我也想點一份。”
“是不是得綁銀行卡?我怕不安全。”
“我家孩子說網上東西都是騙老年人的,你沒上當吧?”
李阿姨立刻當起了“老師”,戴著老花鏡一步步教她們調字體、找優惠,直到夕陽西下,涼亭里的手機幾乎都點亮了外賣軟件的界面。
這樣的場景,彼時正在全國各個城市的社區、公園、老年活動中心上演。
在北方的津市,62歲的王大爺原本每天早上都要騎著三輪車去三公里外的早市買油條,自從兒子幫他在“餓了吧”上找到“9.9元10根油條送豆漿”的套餐后,他每天早上都能多睡半小時,還能把省下來的時間去公園打太極。
有次鄰居張大爺說自己在早市買的油條更便宜,王大爺立刻掏出手機翻開訂單:“你那是沒找對地方,我這10根才9塊9,還送到家門口,你算上油錢和時間,哪個劃算?”
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后干脆各自點了一份外賣,比誰的先到、誰的分量足。
在南方的蘇城,58歲的陳阿姨把外賣軟件當成了“社交工具”。每天下午跳完廣場舞,她都會拉著舞伴們坐在廣場長椅上“比價”:“我昨天點的鹽水鴨,滿30減20,最后才花12塊,比超市便宜5塊呢。”
“你那不算啥,我用‘餓了吧’的新人券,點了一份松鼠鱖魚才28,我家老頭子說比飯店做的還好吃。”
“每團今天有‘拼單返現’,咱們三個一起點,還能再減5塊,誰要跟我拼?”
原本聊家長里短的阿姨們,漸漸把話題都變成了“怎么找優惠”“哪個商家折扣大”
“騎手送得快不快”,甚至有人專門建了個“銀發外賣群”,每天早上八點準時分享當天的特價活動,誰搶到了“1元秒殺”的水果,誰用積分換了免費的粥,都會在群里曬出來,引來一片羨慕的評論。
一時之間,點外賣居然成為了老年人的一種新選擇,誰也沒有想到外賣市場居然會提前老年化。
當然這其實可以預料得到,那些最喜歡搶雞蛋講什么東西的老年人,運到外賣。平臺現在瘋狂發卷發優惠這種占便宜的時刻,這些老年人不去占這個便宜才奇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