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費者是拿到補貼了,便宜了幾塊錢,甚至十幾塊錢。但代價呢?服務質量嚴重下滑!我這邊接到的投訴,配送超時、餐品灑漏、客服無人應答的比例同比上升了五倍不止!
這叫什么惠民?這是用犧牲基本服務和質量安全換來的虛假繁榮!而且,這種補貼慣壞了用戶,破壞了正常的市場價格預期,以后沒有補貼了,消費者還會買單嗎?這不利于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劉處說的只是問題之一。”網絡安全和信息處的處長張濤推了推他的黑框眼鏡,表情嚴肅地補充,
“從技術層面看,這種極限壓力測試對平臺系統是巨大考驗。我們已經監測到,在上周六晚間高峰時段,兩大平臺的app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卡頓和延遲,支付系統也承受著巨大壓力。
數據安全風險陡增。一旦發生大規模數據泄露,后果不堪設想。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競爭問題,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基礎設施穩定性問題。”
會議室內爭論漸起,觀點鮮明地分成了幾派。以市場監督處、消保處、網安處為代表的一方,力主強硬干預,遏制亂象。而政策研究室、以及部分負責宏觀經濟分析的干部,則更傾向于審慎觀察,擔心過度監管會扼殺市場活力。
這時,一直沉默的綜合處處長周明宇清了清嗓子。周明宇負責對外聯絡和協調,與各大企業打交道較多,平日里給人的印象是圓融、務實。他緩緩開口,語氣帶著幾分斟酌:
“肖主任,各位同事,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風險確實存在,需要監管引導。不過……”
他話鋒一轉,“我們也要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感受。每團和餓了吧,是我國平臺經濟的標桿企業,帶動了數百萬的就業,技術研發、模式創新上也投入巨大。
這次補貼大戰,固然有搶占市場份額的意圖,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市場競爭白熱化下的被動選擇。如果處罰過重,比如直接叫停或者處以巨額罰款,會不會挫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會不會讓外界產生‘監管打壓’的誤解?
我認為,是否可以采取更溫和的方式,比如約談主要負責人,給予警告,責令其自行整改,設定補貼上限,讓他們自己內部消化這個問題?畢竟,企業自身也有合規管理的需求。”
周明宇的話,看似站在全局考慮,實則帶著為兩大平臺轉圜的意味。會議室里安靜了片刻,不少目光投向了肖劍。
肖劍的手指在桌面上有節奏地輕輕敲擊著,臉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他極度不悅時的表現。他抬起眼,目光如炬,直射周明宇:
“明宇同志,‘溫和的方式’?‘自行整改’?”肖劍的聲音不高,卻帶著冰冷的質感,讓周明宇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體,“你告訴我,我們之前的《指導意見》不夠溫和嗎?
結果呢?他們變本加厲!從幾千萬補貼到一個億!這是把監管的容忍當成了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