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龍星的精心策劃和曾慶陽的默許甚至推動下,一場看似自發、實則被精心引導的輿論風暴,開始在互聯網的廣袤海域中迅速匯聚、膨脹,最終形成了席卷社交媒體的滔天巨浪。
起初,只是一些看似客觀中立的“經濟觀察”文章和分析報告,在財經專欄和知識分享平臺悄然流傳。
文章的標題諸如《“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外賣漲價背后的市場邏輯與監管邊界》、《補貼退潮,誰在承受便利生活的成本之痛?》、《從“外賣自由”到“精打細算”,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
這些文章引述數據,有些甚至是經過篩選和加工的,運用看似嚴謹的經濟學理論,將外賣價格上漲的矛頭,委婉卻堅定地指向了監管部門的“強勢介入”。
它們論證的核心在于:之前的補貼大戰是市場充分競爭的體現,最終受益者是廣大消費者;而監管以“反不正當競爭”為名進行的干預,實質上破壞了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導致了“雙輸”局面——平臺受罰,用戶買單。
緊接著,一批與兩大平臺有著千絲萬縷聯系,或者本身就接受其廣告投放、商業合作的“知名”財經博主、互聯網分析師、生活類大v開始下場。他們的言論更直接,更富有煽動性。
在薇博、薇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他們用更通俗的語言,反復強化一個核心敘事:
“還記得幾塊錢就能吃飽一頓飯的日子嗎?”
“監管一紙文件,我們的‘外賣自由’就沒了!”
“以前平臺搶著給我們發紅包,現在好了,誰也別玩了,大家一起看著配送費和餐盒費上漲。”
“小市民只是想省點錢吃口熱乎飯,怎么就這么難?”
這些言論精準地戳中了廣大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和城市白領的痛點。對于許多已經習慣了補貼帶來的低價便捷服務的用戶而言,價格上漲帶來的心理落差是真實而強烈的。他們未必關心背后復雜的商業競爭和法律法規,但對自己錢包的感受卻是最直接的。
于是,在有心人的引導和共情效應的雙重作用下,民意的火山開始噴發。
在相關話題的熱搜下,評論區和轉發鏈迅速被海量的用戶抱怨所淹沒。起初還只是零星的聲音:
“確實貴了,以前二十塊能吃很好,現在二十五都打不住。”
“懷念天天能領大額紅包的時候。”
很快,抱怨開始升級,變得更具攻擊性:
“憑什么管這么多?我們愿意用補貼,平臺愿意燒錢,關你什么事?”
“是不是看我們老百姓吃得起外賣了,心里不舒服?”
“所謂的監管,就是變著法兒讓我們多花錢是吧?”
“強烈要求恢復優惠!把我們的紅包還回來!”
“#要求外賣平臺恢復優惠#”這個由幾個核心kol率先發起的標簽,如同投入干草堆的火星,瞬間點燃了全網的情緒。無數網友涌入這個話題,瘋狂跟帖、轉發、點贊,將其牢牢釘在熱搜榜前列。
“跟帖!必須跟帖!工資不漲,外賣瘋漲,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算我一個!沒有優惠券,點外賣都沒有靈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