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黨表示快吃不起外賣了,求放過我們的錢包!”
“支持市場自由競爭!反對過度監管!還我優惠!”
這些跟帖內容高度同質化,情緒激烈,迅速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一些極端甚至不負責任的言論也開始出現,將矛頭直接指向監管機構,指責其“懶政”、“惰政”、“不顧民生”,甚至扣上了“阻礙互聯網經濟發展”、“開歷史倒車”的大帽子。
這股洶涌的民意,也迅速從線上蔓延到線下,滲透進日常生活的閑聊、辦公室的午間討論、家庭飯桌的對話中。“外賣漲價”成了一個新的社交談資和共同的抱怨對象,進一步強化了“監管是罪魁禍首”的公眾認知。
在這場輿論的狂歡中,不同群體的面貌也逐漸清晰:
沉默的大多數外賣平臺用戶他們是跟風者,也是真實的感受者。
價格上漲確實影響了他們的消費決策,心中的不滿是真實的,只是在被引導的方向上集中爆發了出來。他們構成了輿論聲浪中最龐大的基數,但也是立場最不堅定、最容易隨波逐流的一群。
一些騎手也在社交平臺發聲,但他們心情復雜。一方面,他們擔心平臺受罰、訂單減少會影響自己的收入;
另一方面,他們也隱約知道,過去的“高補貼”是建立在平臺巨額虧損和對他們某種程度上“壓榨”的基礎上的。他們既希望行業穩定,又渴望合理的單價和保障,他們的聲音在“恢復優惠”的喧囂中顯得薇弱而矛盾。
至于餐飲商家們同樣進退維谷。補貼大戰時,他們被迫卷入,利潤薇薄甚至“賠本賺吆喝”;現在補貼退潮,訂單量又可能下滑。
他們既希望有一個穩定、公平的競爭環境,又害怕失去平臺的流量扶持。對于這場輿論風暴,他們大多選擇觀望,不敢輕易站隊。
當然,也存在一些理性的聲音,試圖分析補貼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指出不正當競爭對市場長期健康的危害,呼吁大家看待問題要全面。
但這些聲音在鋪天蓋地的情緒化宣泄中,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瞬間就被淹沒,甚至還會被憤怒的網友貼上“洗地”、“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標簽,遭到圍攻和謾罵。
與此同時,在飛達和餓了吧的總部,高管們正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于龍星的辦公室內,他看著后臺監測到的海量輿情數據,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數據曲線完美地印證了他的預判。他對身邊的助理說:
“看,這就是民意的力量。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現在這鍋粥,已經夠滾燙了。”
他指示手下,要繼續維持話題的熱度,適時拋出一些“用戶因外賣漲價而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的“感人故事”,進一步激發公眾的共情和不滿。
餓了吧的曾慶陽,則顯得更為沉穩。他聽取柳橙的匯報后,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
“勢頭不錯,但要注意,火候差不多了就開始‘降溫’,適時引導一些‘呼吁理性看待’、‘期待監管部門妥善處理’的聲音出現。我們要的是一種壓力,而不是一場無法收場的暴動。把握好這個度。”
他們都清楚,這場輿論攻勢的終極目標,并非真的要推翻監管,而是要在監管機構的心中種下一顆“顧慮”的種子,在最終裁決時,能夠因為這股“民意”而手下留情,或者至少在后續政策的制定上,更多地考慮“市場反饋”。
然而,他們或許低估了監管機構的決心和智慧,也低估了被點燃的民意有時會脫離掌控的危險。
監管中心內部,自然也密切關注著這場由他們自身的處罰決定而引發的輿論海嘯。巨大的壓力確實存在。
負責輿情監測的工作人員每天整理著厚厚的報告,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質疑,不可能不引起高層領導的重視。
“主任,外面的聲音……有點大。”一位副主任拿著最新的輿情簡報,眉頭緊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