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靜的話音剛落,立刻得到了另外幾位平時與她立場相近的副主任和處長的附和。
“李主任說得有道理啊,現在民意洶洶,硬頂不是辦法。”
“是啊,肖主任,我們要考慮執法工作的社會效果。有時候,迂回一下,效果可能更好。”
“平臺經濟是新生事物,發展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我們應該以引導和規范為主,處罰不是目的。”
“我覺得冷處理是目前最穩妥的方式,等這陣風頭過去了,再慢慢梳理。”
一時間,會議室里充滿了主張“冷處理”、“柔性執法”、“順應民意”的聲音。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勸退”氛圍,仿佛如果肖劍堅持依法處理,就是不顧大局、不識時務、引發不穩定因素的根源。
肖劍靜靜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在會議桌的木質表面上輕輕敲擊著,節奏穩定,看不出他內心的波瀾。
他注意到,也有幾位負責具體調查的同事眉頭緊鎖,欲言又止,顯然對李書靜等人的主張并不完全認同,但在這種“主流”意見面前,似乎有些猶豫是否要站出來反駁。
李書靜看著肖劍沉默不語,以為自己的話起了作用,便又加了一把火,語氣更加推心置腹:“肖主任,我知道您堅持原則,一心為公。但是,我們身處其位,有時候不得不考慮更多的因素。
上級領導要求穩定,公眾情緒需要安撫,平臺也需要生存空間。如果我們一味強硬,很可能導致多方皆輸的局面。適當的靈活變通,不是放棄原則,而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原則,實現更大的公共利益啊。”
她將“公共利益”和“穩定大局”的帽子扣了下來,試圖徹底說服肖劍。
會議室的空氣仿佛變得更加粘稠,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肖劍身上,等待著他的最終決斷。
是順從這股“息事寧人”的建議,暫時退讓,平息風波?還是頂住來自上級和內部的巨大壓力,堅持依法辦事,哪怕可能引發更大的輿論反彈?
肖劍的敲擊桌面的手指停了下來。他緩緩抬起頭,目光如炬,逐一掃過李書靜等人,那眼神銳利而清明,仿佛能穿透一切委婉的辭藻,直抵問題的核心。
他開口了,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力量,瞬間打破了會議室里尋求妥協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