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之前依賴補貼引流的廣告營銷收入,現在商家投流也變少了,收入自然降低了,
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和行業劇變,各大財經媒體、分析師和自媒體自然不會缺席。
一場盛大的“事后諸葛亮”式的復盤與分析,迅速占據了各大財經版塊的頭條。
標題一個比一個吸引眼球,也一個比一個戳心:
《燒光千億,一地雞毛:復盤外賣十年戰爭,誰才是最終贏家?》
《巨頭血虧900億!外賣市場的‘虛假繁榮’終成泡影》
《監管鐵拳下的冷思考:我們為何燒不出一個健康的外賣市場?》
《用戶、騎手、商家、平臺四敗俱傷?外賣模式亟待重構》
《從‘資本寵兒’到‘業績黑洞’,外賣巨頭路在何方?》
這些報道和評論,從不同角度深度剖析了這場持續數年、耗費資金以千億計的商業大戰。普遍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對于平臺而言:每團和餓了吧雖然占據了市場份額的前兩位,但都背負著巨額虧損和增長停滯的沉重包袱,股價承壓,未來盈利能力備受質疑。
京西雖然虧損相對較少,但市場份額有限,模式能否跑通尚待觀察。巨額投入仿佛打了水漂,只換來一個用戶習慣被教育成熟、但盈利模式依然模糊的市場。
對于用戶而言:雖然享受了短暫的“補貼紅利”,但如今面臨價格上漲、選擇可能減少的境地,并且,長期來看,如果平臺無法找到健康盈利模式,最終受損的依然是服務質量和用戶利益。
對于騎手而言:訂單量下滑意味著收入減少,而平臺的降本增效壓力很可能轉嫁為更嚴苛的考核和更低的單價,生存壓力巨大。
對于商家而言:擺脫了“二選一”和強制促銷的綁架,但同時也失去了補貼帶來的流量紅利,需要重新適應沒有“外力”刺激的自然客流,運營挑戰不減反增。
分析師們指出,外賣行業本質上是一個“三高一低”(高人力成本、高運營成本、高技術創新投入、低毛利率)的苦生意。
此前資本驅動下的補貼大戰,扭曲了市場的真實成本結構和價值規律,營造了一種虛假的繁榮。如今潮水退去,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
在媒體的喧囂之外,市場內部的各方參與者,則在冷清的環境中,各自舔舐傷口,調整策略。
每團和餓了吧不約而同地開始強調“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體驗”、“深耕供應鏈”和“探索新的增長曲線(如即時零售)”。
大規模、無差別的補貼已被內部明令禁止,營銷費用被大幅削減,考核指標也從單純的訂單量增長,轉向了用戶留存率、客單價、利潤率等更健康的維度。
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優化傳聞也開始甚囂塵上,預示著“降本增效”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徐為正和曾慶陽都變得異常低調,不再公開談論市場份額和宏大愿景,轉而強調“合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至于京西外賣,一直在往高品質外賣方面努力,似乎還有進一步的舉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