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時間,如同一位冷酷的計時員,精準地丈量著監管鐵腕所帶來的市場劇變。
曾經喧囂鼎沸、硝煙彌漫的外賣戰場,仿佛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席卷,溫度驟降,逐漸顯露出它原本、或許也是更真實的模樣。
最直觀的變化,來自于用戶手中的app。那曾經如同節日彩蛋般不時彈出、動輒“滿30減15”、“免配送費”的巨額紅包和瘋狂補貼,如今已大幅縮水,甚至難覓蹤影。
取而代之的,是些“滿40減5”、“分享可得5元優惠券”之類顯得“矜持”甚至“吝嗇”的常規活動。優惠券的數量和額度,都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
對于已經習慣了“羊毛”的用戶而言,這種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點開外賣軟件,看著恢復“正常”的菜品價格和不再減免的配送費,許多人下意識地皺起了眉頭,手指在“下單”按鈕上猶豫不決。
“現在點個外賣,跟去店里吃差不多價錢了,還得等。”一位白領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道,這條狀態獲得了不少共鳴。
“以前是‘外賣自由’,現在得精打細算‘要不要點外賣’了。”另一個用戶評論道。
這種消費行為的改變,直接反映在了訂單數據上。如同退潮后裸露出的礁石,市場的真實需求水平清晰地顯現出來。
根據后期各家流出的內部數據及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在監管風暴過去一個月后,整個外賣市場的總訂單量出現了顯著下滑,回歸到一個更為理性、或許也是更可持續的水平。
具體來看:
每團外賣的月訂單數從巔峰時期輕松破億,回落至約9000萬單。雖然仍居市場榜首,但那份依靠補貼驅動的虛假繁榮已然褪去,增長乏力甚至環比下降的趨勢顯而易見。
餓了吧外賣的月訂單數則下滑至約7000萬單。背靠阿里生態的它,同樣未能抵擋住補貼退潮帶來的沖擊,市場份額面臨嚴峻考驗。
京西外賣體量相對較小,月訂單數維持在2000萬單左右。由于其前期并未深度參與最后的瘋狂補貼戰,此次受到的直接沖擊反而相對較小,但其堅守的品質和自營物流模式,在訂單規模上始終難以與頭部兩家抗衡。
更觸目驚心的,是財務數據。隨著季度財報的陸續披露或內部結算的完成,一個驚人的事實浮出水面:盡管停止了瘋狂的“惡意補貼”,但三大外賣巨頭,依然處于巨額虧損狀態!
粗略統計,在過去的6個月,
每團外賣業務板塊,預計虧損高達400億元。
餓了吧外賣業務板塊,預計虧損約300億元。
京西外賣業務板塊,同樣未能盈利,預計虧損200億元。
三家巨頭,在一個季度內,合計燒掉了近900億元的驚人資金!
然而,此時的虧損,與一個月前已有了本質的區別。之前的虧損,很大程度上是主動的、戰略性的“燒錢”,是將真金白銀通過補貼的形式直接“送給”用戶和商家,以換取市場份額和用戶增長,屬于“進攻性虧損”。
而現在的虧損,則更多是“防御性”和“結構性”的:
比如高昂的固定成本,龐大的騎手團隊,即使單量下降,維持基本運力網絡仍需大量騎手、還有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持續投入的研發費用,算法優化、無人配送等、龐大的地推及管理人員薪資、以及巨大的服務器和帶寬成本等,這些并不會因為訂單量短期下滑而立刻同比例減少。
同樣的,補貼取消后,客單價看似回升,但平臺從每筆訂單中抽取的傭金比例相對固定,總訂單量的大幅下滑直接導致傭金總收入銳減。